常思思《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是由哈萨克族的民歌《玛依拉》改编而来的,是一首很有知名度的创作型歌曲。《玛依拉变奏曲》被人们所熟知是源于六年前的第十三届青歌赛,当时在电视上播放后就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并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玛依拉变奏曲》之所以成为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典范,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演唱技巧极具挑战性,而且创作风格十分独特。
《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提到《玛依拉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民歌《玛依拉》,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热情无比的民族一一哈萨克族。当地素有“音乐和歌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之说,可见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哈萨克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味,燎亮而高亢,那里的百姓人人都能载歌载舞。
著名的民歌《玛依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首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姑娘“玛依拉”,当地的牧民只要一听到她美妙的歌声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去倾听她的歌声。从音乐风格上来说,《玛依拉》属于歌舞性的民歌,其旋律平稳、节拍规整,非常富于舞蹈性。它的原曲共由4个乐句加一个副歌性的衬词组成,节拍为3/4拍,风格热烈,在调式上采用中国民族的E宫七声音阶,曲调明快而且轻盈。《玛依拉变奏曲》在原作的基础上又对乐段进行了扩充,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感,并且引进了西方作曲技巧,而且运用了花腔技法进行演唱,让作品具有更加热烈的情绪,音域更宽广,更加具有时代性。
《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技巧分析
《玛依拉变奏曲》的作者在保留了《玛依拉》原有主题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方法,不仅加入了许多华丽的花腔句子,还把原本比较简单的分节歌的形式改编成了具有时代感的变奏曲形式,这样的改动既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又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歌曲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玛依拉》是一首具有单一调性、3/4拍子的分节歌。而改编后的《玛依拉变奏曲》则大胆突破了原来的格局,给歌曲注入了全新的调性。与此同时,还打破了分节歌的结构形式,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把原来的三段歌词扩充为了四个部分,不仅突出了个性特征,也丰富了音乐的形象。改编后的《玛依拉变奏曲》与原来的民歌《玛依拉》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于加入了许多的花腔技巧,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其演唱难度,既让《玛依拉变奏曲》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又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演唱者对歌曲的整体驾驭是确保演唱完整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演唱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想演唱好这首作品,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花腔的掌控
花腔是西洋古典音乐的一种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起源于17-18世纪的意大利阉伶。花腔是一种装饰性、华丽性很强的演唱技巧。究其根本,装饰性唱法的音乐风格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叶的欧洲,后来随着在欧洲的传播,逐渐发展为具有高难度技巧、丰富调式的花腔。十七世纪末,意大利的阉伶演唱把花腔这种演唱技巧传播开来。之后,花腔这种声乐炫技技巧在法国兴盛达到顶峰。
我国的原始民族唱法音域较窄,虽然甜美但是演唱时跳跃幅度与流动性不够强。现今的民族唱法也没有等同于美声唱法,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改编曲的唱法还是以“民族”为基础的适当改变。花腔在民族改编曲和一些新创作的带有民族风味的歌曲中有大量的借鉴,经典之一就是《玛依拉变奏曲》,《玛依拉》的音域为e1—f2所跨音域为一个八度是一首初中级程度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的音域为e1—C3,加大了歌曲的难度。
《玛依拉变奏曲》中加入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花腔、华彩、快速音阶等技法通过这些作曲技法使得歌曲的旋律更加流畅又具有跳感。例如变奏A1 段中就多次引入了美声中花腔的技法音乐从e2 跳到highC3。衬词“哈哈哈”是在模仿玛依拉自信和开朗的笑声,在运用断音技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每个音应,如大笑一般使腹肌的弹跳和气息相配合以冲击头部共鸣,使声音轻巧而灵活流畅而带有颗粒感。《玛依拉变奏曲》的A1部分开始出现新的对比材料,在原材料的每个乐句之后加入华彩的像间奏式的花腔唱词。
主题与原材料既有联系又有对比,完美的体现了变奏曲不仅保留原材料而且还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形成新的东西,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在每个乐句长尾音处加入音阶式的华彩花腔唱词,第一个乐句的音阶与第二个乐句音阶相差四度,并且两句的落音都是三度的滑音下行,完美的表现了“玛依拉”活泼开朗调皮的性格特点,气息必须要沉稳而富有弹性,才能把“玛依拉”活泼的性格展现。在进入A2时,歌曲变得细腻柔婉,在花腔部分相对比A1部分的花腔,节奏变得自由,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情感,A2的两处花腔之间还加进一句小旋律,对比A1花腔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尾声部分更是用上行音阶从b1— c3,这样由一个个音级向上级进到c3,并且在这个高音上停留住形成全曲高潮最后回到歌曲的主音e2完满结束。歌曲中大部分唱腔都在较高音区上进行提升了歌曲对演唱者程度,因此,演唱者对《玛依拉变奏曲》的演唱需要有一个好的气息,这样才能保持高音区气息下沉,出来的音色才能圆滑动听。
(二)咬字处理
《玛依拉变奏曲》是经《玛依拉》改编而来的,所以在大体的特征上还是保留着我国哈萨克民族的演唱风格,但是由于加进了西方音乐艺术的花腔,所以这一首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在咬字方面去了解一下。
在主题一开始就是“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这时候,我们的咬字必须清脆,干净,舌头需要放松,这然才能自然地咬字,在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拉”字,我们必须拖长一点,表现玛依拉的自信。在“我的屋檐底下”这一句稍稍放慢,一字一字讲,在“下”的时候要有一点突然断奏,很短很干脆的“下”字。在进入A2叙事段的时候,咬字就要变得感叹一点,每一字之间需要要连接,嘴巴的张开速度稍慢,这时候气息就要更加稳定才能把乐句支撑。在这主题中,“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谁的歌声和我来比一下”在第二个“比”时,也是像前面说的“下”字一样,要表现出一种强调,但是相比前面主题的“下”字稍微柔和一点。
(三)情感投入
《玛依拉变奏曲》用轻盈明快的三拍子陈述前奏之后,出现了四句亲切、活泼的旋律形成了一个乐段规模。主题一的结构是a+a1+b+c,每一句旋律的进行方式都不一样,a句旋律是先由一个四度的跳进开始,以主音e结尾,a1句同样是以四度开始,可是结尾处与a句有所不同,结尾处使用旋律下行,为b句做准备,所以这两句的情感应该是轻快,要流露出活泼可爱的哈萨克姑娘。在a1结尾旋律的铺垫下,歌曲进行到b句,这时候的旋律跨度不大,节奏也从原来的八分音符为主向四分音符过渡,节奏放慢,情感流露性强,演唱时较前两句稍微深情亲切。在c句中,旋律音变多,伴随着节奏也变快,以八分音符居多,这时演唱也恢复a与a1句的活泼调皮的情绪。
在《玛依拉变奏曲》中,是以《玛依拉》主题为基础而逐渐变化的,所以每一个主题都有其独特性和鲜明性。例如在A主题表现的为欢乐,用轻盈明快的三拍子陈述前奏之后,出现了四句亲切、活泼的旋律形成了一个乐段规模。A1是利用花腔的技巧达到再次肯定效果,A2是述说性,在A1结束后进入一段间奏,然后速度逐渐变慢,速度自由,舒展放开,最后回归主题,回到主旋律。每一阶段的情绪都是不同的,歌曲从一开始的活泼欢乐到更加欢快,再到A2的舒展悠扬,最后转为开始的轻盈活泼。所以演唱者要通过主题的切换而变换歌唱情绪。每一个主题都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其中间奏就起着一个指引的效果,所以演唱者对间奏的听觉效果也是要有很高的觉悟性的,而且要认真倾听间奏的指引。这样子,才能把整首作品将发挥得淋漓尽致,情绪变化的演唱技巧也得到把握及提升。
《玛依拉变奏曲》中,演唱者需要用主人公的身份去演唱,刻画一个音乐形象让观众可以从声音跟表情中更加投入地欣赏演唱。这时候,演唱者需要提眉,提笑肌,眼睛环视观众,刻画出主人公玛依拉自信,活泼,可爱的性格。
歌曲到了变奏A2段,这时候速度变慢。这时候演唱者就需要刻画一个深情,温柔的玛依拉形象,眼睛可以坚定地看着前方,给以观众肯定的眼神,一改前面欢笑的表情,表达出夜深中有少女心事的玛依拉形象。
通过结合歌词,演唱者更好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形像,这样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投入演唱的情绪当中去,唱出歌曲的主题形象。
廖昌永网络声乐课程“艺道网版权所有”
文推荐
开学巨献|方琼教授专访——带你领略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
每晚音乐会|奇迹百年,伯恩斯坦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为了活着,必须小心翼翼维持呼吸;为了歌唱,他们倾尽全力努力呼吸。我们凭什么不努力?
龚爽获《耳畔中国》冠军前的精彩演唱,真材实料拿冠军!
毕业能去哪?音乐生毕业前景小贴士
让演奏者“生无可恋”的世纪经典,声乐人也要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