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三味缘

时间:2024-01-31 05:50:14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李羚

开展读书会活动,讲什么呢?欣然分享“茶之三味“,生活在四川,尤其要品“茶之三味”。因为四川是产名茶之地,是文人茶代表的故乡。

第一味,圣贤中的饮者-陆羽;为什么要讲陆羽呢?除了他是茶的祖师爷外,更由于我在读李白诗中感受到了一种相遇的发现:“古来圣贤皆寂莫,惟有饮者留其名”,饮者,不仅包括酒饮,当然也包括茶饮。事实上中国的茶业正是从唐朝走向了一个纵深发展。为什么茶业在唐朝兴盛呢?源于当时唐朝颁布了《禁酒令》,但养成饮的习惯的文人骚客自然要找替代品,所谓是天时地利,所以陆羽之饮是时代之使然。羽之于茶贡献,利国利民利人。正是从饮者与圣贤寂莫中找到了茶之一味,所以我乐之不疲。我给大家讲了陆羽自小在寺院练就的泡茶的功夫,可谓了得,不仅寻游山河,而且遍搜好茶好水,所以才有师傅非陆羽泡制茶不喝之传奇。话说当年的唐肃宗听说这一事听,觉得玄机无限,于是,令人请师傅进宫,命人端茶,说这是陆羽泡的茶,请他喝,师傅摇头说,不是,我不喝。皇帝一看,行我给你请真人来,试一试真假。当陆羽泡的茶通过侍女送到师傅的面前时,师傅眼前一亮,快快端来,这才是陆羽泡的茶。不得不服了吧。做一件事到极致可谓是要倾注心血的,单就茶本身而言,要一辩茶、二日水,三日火,四日汤,五日器,六日是择人。茶一身都是宝呀,茶树清香是佳木。茶水可以饮,清醒明目。茶可入药,专事利肠通顺之能。东坡茶是一例。婚礼敬茶取得是从一而终之意。茶花可以尝玩,清香如栀;剩茶可燃蚊蝇。还可把品茶鉴水赏器具当作是一种艺术修养。品茶,可谓成本最小,但所获最多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味,文人茶的代表-苏东坡;当茶喝到一种极致时,我们赋予了它另外一种符号,文化的价值,而这个代表我首推东坡居士。为什么我要选这个人呢?除了他是一代文人外,更以为我们从这个角度认识东坡的四川人的情趣。这来缘于我在品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时的一种疑惑与审视。疑惑是什么呢?林语堂是一个近现代大文人,他来写苏东坡,当然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把一个多才多情的苏东坡描写的十分有画面感和品质感!他是大散文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他的诗词,有一种豪放与英雄情怀。他的书法更是一流,除王羲之外,行书第二;他的画也被陈师曾(陈寅恪之胞兄弟)在《中国绘画史》中称之为文人画的代表。他也有政绩,到过西湖去的人都知道有个苏堤,这个人不仅能做事,关键还有情怀。这是我在读他的文章和诗词里读到的。可能由于当时我正在研读《茶经》吧,越来越生疑惑,一部历代《茶经》,引述苏轼的茶诗茶缘茶故事,无不趣味横生,令人倾倒,众人皆知的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写出了苏东坡之智慧。话说一日下班后,脱去官服,一人信步走向寺庙,不曾想到主持一看来人相貌平平,无人左右,略抬了一下嘴,令小和尚服侍“茶坐”,苏东坡心知肚明,“拿善薄来,我要捐款”。当即写下100两,主持一看,来人有搞头,令小和尚服侍“上茶请坐”,苏东坡也不言语,又添一笔,落款东坡居士。这下子主持终见此人非平庸辈,赶紧立起,令小和尚服侍“请上坐上香茶”。既然大名鼎鼎的人物来了,怎么的也要留下一方墨宝,写什么呢?苏轼会心一笑,信笔一提,写下“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让我们妙趣横生,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活要活得出自己呀。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也描写了苏东坡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热爱。由于他不同于其他人,别人是祸从口出,他是祸从诗出,所以经常被流放,到处去体验,但林语堂惟独不提苏轼对茶之热爱。所以,我为茶不平而起,讲了第二味。想让大家在茶中体验一个平凡而有多情的四川男人,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当他面对世间种种不确定的人生时,他用这些“无用”之用安慰受排斥的生活,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只有如他的人,才会把佳茗当佳女,在寂寞的时候,在孤独的时候,在落难之时,不忘笑对人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苏东坡发挥的创新能力让我们叹观。东坡肉不摆了,东坡茶和东坡发明的提梁壶式茶器,东坡的枕镇纸都让我们喜爱上这样一个多情有生活想像能力之男人。而这正是从蜀山蜀水中走出去的才俊之人。四川是一个来了就让你滋生出无数想像的地方。

第三味,品茶之火候。喝茶是需要一种氛围的,茶与酒不同,酒喜热闹,茶则喜静洁,《茶经》说,一人品茶得其神,二人品茶得其趣,三人品茶得其味,五六人品茶谓之施茶。仅从品字而言,三人足矣。喝茶不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个名词。火候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心态。世人常以贵贱论茶,实在是对茶之误读。犹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解其韵”,喝茶是重在品人品心品头脑的安适。身体社会学也是一个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得到阐释的一种释放。做人要重在修养身心,品茶之佳趣当在于此,所以我以为品茶的愉快就在于:是人与自然(茶是草木之间是一人)之一种交流,也是人与人的一种沟通,更是人自身内心安适的一种再现。茶之趣,趣在释放我们对生活的无用之用,正如日本茶人所说,品茶是我们对人不完美生活的弥补,让我们生活多点诗意,人与人之间多点柔软,多点理解和真诚,不枉我们有缘相聚。从茶文化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取向的异曲同工之妙处,中国人喜欢把有德性有文化的人称之为肚子里有墨水,日本人把有德性有文化的人称为肚子里有茶水。一茶一墨看似不同,实则殊途同归。茶墨注定是要相遇的,东坡居士与司马光的茶墨之辩就是一例。司马光云: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须陈,茶须轻墨欲重,此乃茶墨之差异也。苏东坡则从不同中看到了同,“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从中不难看出茶墨本身是有德有操皆不可分,在人的身上既要有茶之清香,也要有墨之气韵,这也是真正的一味。生活是何其有味,我们要善于向茶墨要情趣,此乃一快哉!!!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