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聚兵鄱阳湖,厮杀月余。最终,朱元璋以劣势兵力完成惊天逆转,鄱阳湖之战也因此成为奠立明王朝基业的一个关键性事件。尽管历史上向来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但陈友谅是如何在这场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中败北的,仍是今人乐于争辩的话题。
战前之天下大势
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元顺帝至元1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各地云集响应。当时的红巾军,从体系上分成东西两路。东路红巾军以安徽、河北、河南为中心,首领是韩山童、刘福通。公元 1352年,打着红巾军旗号的郭子兴起兵占据濠州,成为淮南地区的红巾军领袖。1353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因战功渐受重用,并成为其女婿。 1355年,郭子兴死后,朱元璋逐渐成为这支起义军的主帅,但势力范围仅限濠州、滁州等地,兵力不过2万。
西路红巾军以徐寿辉为首领,其最初起兵蕲、黄,其后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等地。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手下有一文书叫陈友谅,作战勇敢,颇受倪文俊赏识。陈友谅原为元朝县衙小吏,郁郁不得志,遂投倪文俊麾下,凭战功做到了元帅。 1357年,倪文俊刺杀徐寿辉失败,投奔陈友谅。陈友谅左右权衡后,袭杀了倪文俊,并收编了倪的军队。 1360年,陈友谅又锤杀徐寿辉,之后自称皇帝,国号汉,迁都江州,占据江西和湖北,势力范围延至长江中游地区。此外,1353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在兴化白驹场起义反元,成为占据江浙一带的割据势力。
就在陈友谅急于过皇帝瘾之时,朱元璋采纳了谋士刘伯温、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一面广罗人才,一面整肃军队,势力日渐壮大。朱元璋在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后认为,张士诚据守长江下游,而且其对元朝首鼠两端,目标在于保土割据,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则雄踞长江上游,势力强大且在不断扩张,是最危险的敌人。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施救,彼时自己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最终,朱元璋决定先夺取金陵,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夺取北方,统一全国。朱元璋想要平定江南,最大的阻碍就是地处金陵上游,控制安庆、九江和武昌3个战略重镇的陈友谅。陈友谅当时的水军力量是朱元璋的10倍。然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并未熄灭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应天之战,陈朱首次交锋
根据既定战略,1355年5月,在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千艘舰船投降后,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占太平。第二年,朱元璋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西与陈友谅的势力接触。
1360年5月1日,陈友谅自恃兵力强大,率10万水军,越过朱元璋占领的池州,攻占太平和采石,并派人与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应天,吞灭朱元璋。此时的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于是,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的地利条件,诱敌深入、设伏聚歼。其具体策略是,诱使陈友谅的巨舰由大江深入到狭窄的新河,使其舍舟登岸,舍长用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己方步军及骑兵优势。为使计划顺利实施,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康茂才在江东桥与陈友谅会合,并将阻挡陈友谅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下。
为此,朱元璋按照当时的地理位置做了部署:常遇春率3万士兵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关,朱元璋则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此外,朱元璋还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以此来威胁和牵制陈友谅。
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他在江东桥连呼暗号“老康”,无人应答,方知中计,于是放弃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仓促去龙湾登陆。
趁陈友谅登岸立足未稳之际,朱元璋大军从水陆两路夹击。陆上大军对陈军展开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惊慌失措的陈军无法抵抗,纷纷登船,而此时正值退潮,船只搁浅,士卒伤亡惨重,有2万余人被生擒。乱军之中,陈友谅丢下百余艘巨舰,乘小舟逃回江州。朱元璋乘胜追击,不仅夺回了安庆和太平,还攻占了信州、袁州等地。此后一年,朱元璋又趁陈友谅军队内部矛盾激化之机,攻占了湖北、江西的蕲州、黄州、兴国、黄梅等地,收编龙兴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实力大增。
洪都之战,陈军乘虚而入
公元1363年2月,张士诚派吕珍围攻东路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韩山童和刘福通急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考虑到安丰系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遂于3月率兵渡江救安丰,三战三捷,吕珍败逃。
此时,陈友谅认为朱元璋大军的主力救援安丰,江南必定空虚,于是率号称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洪都位于赣江下游,由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为进攻洪都,陈友谅特地造了数百艘巨舰,舰高数丈,上下3层,每层都设有上下相通的走马棚,下层设板房作掩护。据传,大船可载3000人,小船可载2000人。陈友谅大军登陆后,从四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部队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率领下死守洪都。当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围攻庐州的徐达率领。了解到陈友谅只是围攻洪都,而且当时江水日涸,不利于陈军巨舰行动,此外,据探报,陈军缺粮。于是,朱元璋一面命洪都守军拖住陈军,一面命徐达回师应天。7月6日,朱元璋亲率20万水军,驰救洪都,7月16日到达湖口后,朱元璋先派兵守住泾江口,另派一路军队屯于南湖嘴 ,以切断陈友谅的归路,然后,派兵扼守武阳渡防止陈军溃逃,最后,朱元璋亲率水师由松门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7月19日,围攻洪都85天却不克的陈友谅,此时已军心涣散。在得知朱元璋来援且封锁退路后,陈友谅选择从洪都撤退,前往鄱阳湖寻求与朱元璋决战。
鄱阳湖之战,水上战略决战
7月20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陈友谅的巨舰展开数十里,气势夺人。见此,朱元璋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朱元璋把水军分成11队(一说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船时则短兵格斗。
第二天,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杀敌1500人,并缴获一艘巨舰。另一员大将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友谅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然朱军也伤亡很大,特别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从清晨至日暮,战势僵持,只好鸣金收兵。
22日,朱元璋率水师再战。但因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此时,朱元璋听取了部将郭兴的建议,改用火攻破敌。朱元璋选敢死兵士驾驶7艘装满火药干柴的渔船,在黄昏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时迫近敌舰,顺风放火。瞬间,烈焰飞腾,湖水尽赤,陈军数百艘巨舰被烧毁,陈友谅之弟陈友仁、陈友贵等人被烧死。朱元璋乘势发起猛攻,又杀敌2000余人。23日,双方再次交锋,陈军步步紧逼,四面围攻朱元璋的座舰。就在朱元璋刚移往他舰时,原舰便被陈军击碎。24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艘舰突入陈军舰队,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朝陈军发起猛攻。双方自清晨激战至中午,陈军终于不支,向后败退。最后,陈友谅不得不收拢残部企图退守鞋山,但出口已被朱军堵住,只得收拢部队,进行防御。当晚,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则退驻保诸矶。
此后,两军相持3日,陈军屡战屡败,其左、右金吾将军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朱元璋,这导致陈军军心动摇,力量愈加削弱。陈友谅一怒之下将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而朱元璋却将俘虏全部送还,大得人心。为此,陈军内部已分崩离析。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认为,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于是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在江中放置大舟火筏,又派兵夺取蕲州和兴国,便于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陈友谅被困于湖中一个多月,军粮殆尽。无计可施之下,于8月26日率战船百余艘,冒死突围,企图经南湖嘴进入长江,退回武昌。当陈友谅率军到达湖口时,朱军以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奈改道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在左右夹击之下,陈友谅中流箭而亡,残部5万余人投降。
康郎山水域一战,朱元璋毁陈友谅巨舰数十艘,湖口一战又毁陈军巨舰数百艘,歼陈军大部。从7月20日到8月26日,历时37天的鄱阳湖之战落幕。 1364年2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至此,朱元璋完全占领了陈友谅的属地。
摘自《世界军事》 文/刘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