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10个军团,它们都能征善战,是铁打的部队,在战争年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一、红一军团
创建时间:1930年6月19日。
红一军团于1930年6月中旬成立,中央苏区的红4军、红6军和红12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老总担任总指挥,毛主席担任政治委员,朱云卿担任参谋长。之后红一军团的领导和所辖的部队也多有变动。
1932年3月,重编的红一军团下辖第4、第15军,军团长和政委分别改由林彪和聂荣臻担任。长征路上,红一军团下辖第1、第2、第15师,担任左路前卫。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军团改称第1军,两个月后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
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和第2纵队合编成新的红一军团,左权和陈光先后担任过代理军团长的职务。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和红74师合编为八路军115师,红1军团部队编为第343旅和师直属独立团。
红一军团的四任(代)军团长,朱老总和林彪在1955年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左权于1942年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而陈光就更加可惜了,在1954年含冤逝世。
军团领导:朱德(后林彪),毛泽东(后聂荣臻)。
战斗序列:
第4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
第6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
第12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
全军共20000余人。
开国将帅:
元帅:朱德,陈毅,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大将:粟裕,陈赓(后期),谭政,罗瑞卿。
上将:邓华、杨成武、肖华、杨至成、陈奇涵、刘亚楼、陈士榘、钟期光、杨得志、黄永胜、赵尔陆、李聚奎。
改编部队:115师独立团、685团、骑兵营。
二、红二军团
创建时间:1930年7月7曰。
红二军团成立于1930年7月7日,由湘鄂西地区的红4军和红6军合编而成,总指挥为贺龙,政委为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1931年春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担任军长,1934年10月,在与红六军团汇合后,红三军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仍由贺龙担任军团长。
1936年7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以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的军团部升级为方面军总指挥部,但是仍保留红2军团的番号。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红2军团同陕北红军一部合编为第358旅。
红二军团的军团长一直都是贺龙,他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军团领导:贺龙,周逸群。
战斗序列:
红2军,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
下辖第4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
红6军,军长旷继勋,政委段德昌。
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
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
全军共1万余人。
开国将帅:
元帅:贺龙。
大将:许光达。
上将:贺炳炎。
改编部队:120师358旅主力。
三、红三军团
创建时间:1930年6月19日。
红三军团成立于1930年6月中旬,由湘鄂赣地区的红5军和红8军合编而成,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不久之后红16军也划归红三军团建制。1931年春撤销军的番号后,红三军团下辖第1、第3、第4、第6共4个师。
长征开始后,红三军团组成右路军,与红一军团共同护卫中央红军前行。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3军团改称为红3军,两个月之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恢复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一军团的番号后,第2纵队改编为红一军团第四师。抗战爆发后,第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
自红三军团成立,彭德怀一直担任该军团的军团长,改为陕甘支队后由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彭老总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而彭雪枫于1944年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时年37岁。
军团领导:彭德怀,滕代远。
战斗序列:
红5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
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
全军共近2万人。
开国将帅:
元帅:彭德怀。
大将:黄克诚。
上将:张宗逊、彭绍辉、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钟期光、唐亮、李天佑、周桓、杨勇、李志民、李聚奎、傅秋涛、陈士榘。
改编部队:115师686团。
四、红五军团
创建时间:1931年12月14日。
红五军团于1931年12月由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之后改编而成。起义之后的部队改编为第13、第14、第15三个军。军团总指挥为季振同,副总指挥为董振堂,政委为萧劲光。
1932年3月,红军重新编制军团后,红五军团辖红3军和红13军,同年6月,董振堂担任军团总指挥,赵博生担任副总指挥。长征路上,红五军团辖第13和第34师,担任全军的后卫,湘江一战,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仅100团团长韩伟回到部队中。
董振堂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为红五军,仍由董振堂担任军长。三大方面军在陕北会师后,红五军编入西路军参加西征。1937年1月,在甘肃高台,红五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九个昼夜,军长董振堂及以下3000余人大部分牺牲,仅少数人活了下来。
红五军团的前后两任军团长,季振同于1934年长征前夕被错杀于江西瑞金,时年33岁;董振堂在1937年西征路上与敌人激战时战死,时年42岁。
军团领导:季振同,董振堂,肖劲光。
战斗序列:
红13军,军长董振堂,政委何长工。
红14军,军长赵博生,政委黄火青。
红15军,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
全军1万7千余人。
开国将帅:
元帅:刘伯承(曾任职)。
大将:肖劲光。
上将:宋任穷、赖传珠、陈伯钧、宋时轮。
改编部队:参加西路军失败,编制取消。
五、红六军团
创建时间:1933年8月12曰。
红六军团于1933年6月中旬由湘赣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合编而成,当时并没有设军团领导,由红17师师长萧克和政委蔡会文统一指挥。
1934年8月12日,红六军团正式成立了军团领导机构,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同年10月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汇合后,红六军团撤销了师的编制,所属部队改编为三个团,仍由萧克担任军团长。
1936年7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后,陈伯钧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军团下辖第16、第17、第18师和模范师。抗战爆发后,红二方面军与红28、红27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团部队改编为第359旅第717团。
两任军团长萧克和陈伯钧在1955年均被授予上将军衔。
军团领导:萧克,王震。
战斗序列:
红17师,师长萧克,政委蔡会文。
红18师,师长旷朱权,政委甘泗淇。
全军共7800人。
开国将帅:
上将:萧克、王震、李达、甘泗淇。
改编部队:120师717团。
六、红七军团
创建时间:1933年7月5日。
红七军团于1933年10月28日由赣东北地区南下的红11军改编而成,辖第19师、第20师、第34师和1个独立团,由寻淮洲担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郭如岳任参谋长。1934年11月4日,红七军团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
军团长寻淮洲于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寻淮洲
军团领导:寻淮洲、乐少华、刘英、粟裕。
战斗序列:
红19师。
红20师。
红21师。
全军共6000余人。
开国将帅:
大将:粟裕。
改编部队:合编到红十军团。
七、红八军团
创建时间:1934年9月21日。
红八军团于1934年9月21日由红21师和红23师合编而成,由周昆任军团长,黄苏为政委。红八军团是在仓促之下成立的,全军团虽然有一万余人,但是枪支不到3000,湘江一战,红八军团几乎损失殆尽,战斗之后,罗荣桓收容剩余的人员时战斗人员仅600余人。同年12月18日,红八军团的番号被撤销,所属人员被编入红五军团。
军团长周昆在抗战爆发后担任115师的参谋长,1938年3月在山西携款失踪,下落不明。
周昆
军团领导:周昆、黄苏。
战斗序列:
红21师,师长周昆,政委黄苏。
红23师,师长孙超群,政委李干辉。
全军共1万余人。
开国将帅:
元帅:罗荣桓(曾任职)。
大将:张云逸。
上将:周桓。
改编部队:湘江血战后,合并到五军团。
八、红九军团
创建时间:1933年10月2日。
红九军团于1933年10月28日成立,下辖红3师和红14师,由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张翼任参谋长。第五次反围剿时,红九军团伤亡过大,红14师的番号被撤销,部分部队编入第3师和红3、红5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红22师编入红九军团。长征开始后,红九军团同样在湘江一战中损失惨重,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32军。
军团长罗炳辉,抗战爆发后到新四军任职,1946年因脑溢血去世,终年49岁。
罗炳辉
军团领导:罗炳辉、蔡树藩、郭天民
战斗序列:
红3师,师长张经武,政委先刘英。
红14师,师长程子华,后为张宗逊;政委朱良才。
红22师,师长龚楚,政委方强。
全军共7000余人。
开国将帅:
上将:张宗逊、郭天民。
改编部队:120师718团。
九、红十军团
创建时间:1934年11月4日。
红十军团于1934年11月4日由红七军团和红10军合编而成,红7军团改编为第19师,红10军改编为第20师,当地地方武装组成第21师,全军团约1万人,由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
然而红十军团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追堵下,转战于皖南地区,遭受严重损失,被迫向闽浙赣苏区转移,后来红十军团被国民党军队截为两段,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返回闽浙赣苏区,随后组成挺进师,转战浙南地区。主力约2000人被国民党军约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奋战7昼夜后,指战员大部牺牲,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桃等人被俘,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刘畴西
军团领导: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
战斗序列:
红19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
红20师,师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
红21师,师长为胡天桃。
合编后共1万余人。
开国将帅:
大将:粟裕。
改编部队: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
九、红十五军团
创建时间:1935年9月17日。
红十五军团于1935年9月16日由红25军和陕北的红26、红27军合编而成,全军共7000余人,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红十五军团成立后,参加了陕北的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等,抗战爆发后,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
军团长徐海东抗战时期先后担任344旅的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等职,1940年之后由于身体原因长期处于休养状态,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徐海东大将
军团领导: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
战斗序列:
第75师,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
第78师,师长杨森,政委张明先(后崔田民)。
第81师,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参谋长李宗贵。
全军共7000余人。
开国将帅:
大将:徐海东
上将:韩先楚、周士第、刘震、宋时轮、阎红彦。
起义结果:115师344旅。
小结:
红军时期的十个军团,均参加了红军不同时期的战斗,其中实力比较强的应该是红一、红二、红三、红五、红十五军团,其他的几个军团实力要稍微弱一下。十个军团的首任军团长季振同被冤杀,寻淮洲和刘畴西在战场上牺牲,罗炳辉病逝,周昆叛逃。剩余的人,朱德、贺龙、彭德怀成为元帅,徐海东成为大将,萧克成为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