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兵第十二
世俗的战争的问题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道有度1数2,故神明可交也。物有相胜3,故水火可用也。东西南北,故形名可信也。五帝4在前,三王5在后,上德已衰矣,兵6知7俱起。黄帝百战,蚩尤七十二,尧伐有唐,禹服有苗,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阴阳不乱其气,生死不俛8其位,三光不改其用,神明不徙其法。得失不两张9,成败不两立。
所谓贤不肖者,古今一也。君子不惰,真人不怠,无见久贫贱则据10简11之。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革,百里奚官奴。海内荒乱,立为世师,莫不天地,善谋日月,不息乃成,四时精习12象神,孰谓能之,素13成其用,先知其故。汤能以七十里放桀,武王以百里伐纣,知一不烦,千方万曲14,所杂齐同,胜道不一,知者计全,明将不倍15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欲喻16至德之美者,其虑不与俗同;欲验九天之高者,行不径17请18。是以忠臣不先其身而后其君,寒19心孤立,悬20命将军。野战则国弊21民罢22,城守则食人灼骸。计失,其国削主困,为天下笑,持国计者可以无详乎?
固有过计有尝试,是以曹沬为鲁将,与齐三战而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刎颈而死,则不免为败军擒将。曹子以为败军擒将非勇也,国削名灭非智也,身死君危非忠也。夫死人之事者,不能续人之寿,故退与鲁君计。桓公合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墠23位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旦而反,天下震动,四邻惊骇,名传后世。
扶杖于小愧者,大功不成。故曹子去忿悁24之心,立终身之功,弃细忿之愧,立累世之名。故曹子为知时,鲁君为知人。剧辛为燕将,与赵战,军败,剧辛自刭,燕以失五城。自贼以为祸门,身死以危其君,名实俱灭,是谓失此不还人之计也,非过材之策也。
夫得道者务25无大失,凡人者务有小善,小善积则多恶欲,多恶则不积德,不积则多难,多难则浊,浊则无知,多欲则不博,不博则多忧,多忧则浊,浊则无知。欲恶者,知之所昏也。夫强不能者僇26,是剧辛能绝,而燕王不知人也。
昔善战者举兵相从,陈以五行,战以五音,指27天之极,与神同方,类类生成,用一不穷,明者为法,微28道是行,齐29过进退,参30之天地,出实触虚,禽31将破军,发如镞矢,动如雷霆,暴疾捣虚,殷32若坏墙,执急节短,用不缦缦33,避我所死,就34吾所生,趋吾所时,援35吾所胜。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得此道者驱用市人,乘36流以逝,与道翱翔37。翱翔授取,锢38据39坚守,呼吸镇40移,与时更为。一先一后,音律相奏,一右一左,道无不可。
受数41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彼时之至,安42可复还?安可控抟43?天地不倚44,错45以待能。度数相使,阴阳相攻,死生相摄46,气威相灭,虚实相因47,得失浮县48。
兵以势胜,时不常使,蚤晚绌49嬴50,反相殖生,变化无穷,何可胜言。水激则旱51,矢激则远,精神回薄52,振荡相转。迟速有命53,必中54三五,合散消息,孰识其时?至人55遗物,独与道俱,纵驱委56命,与时往来,盛衰死生,孰识其期?俨57然至湛58,孰知其尤59?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芴60芒61无貌,唯圣人而后决其意。斡流迁徙,固无休息,终则有始,孰知其极?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鸟,空窥不出。众人唯唯62,安定祸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吴大兵强,夫差以困;越栖会稽,勾践霸世。达人大观,乃见其可,椭枋63一术,奚足以游?往古来今,事孰无邮64?舜有不孝,尧有不慈,文王桎梏,管仲拘囚,坱65轧66无垠,孰锤得之?
至得67无私,泛泛乎若不系之舟,能者以济68,不能者以覆。天不可与谋,地不可与虑,圣人捐69物,从理与舍。众人域域,迫于嗜欲,小知立趋,好恶自惧,夸者死权,自贵矜容。列70士徇71名,贪夫徇财。至博不给72,知时73何羞74?不肖系俗,贤争于时。细故袃75蒯,奚足以疑?事成欲得,又奚足夸?千言万说,卒赏谓何?勾践不官76,二国不定;文王不幽,武王不正;管仲不羞辱,名不与大贤,功不得与三王,钲面备矣。
【译文】道路有衡量计算的办法,所以神明是可以交通的。万物是互相克制的,所以水与火可以利用。东西南北各有方位,所以其形状名称是可以相信的。五帝在前,三王在后,上等的规律已经衰微了,战争与智慧并起。黄帝身经百战,与蚩尤就有七十二场战争,尧征伐有唐,禹征服有苗,天也没有改变常规,地也没有改变法则,阴阳也没有搞乱其气,生与死也没有勉强换位,三光也没有改变其功用,神明也没有迁徙其法度。得与失不能同时增强,成与败不能同时并立。
所谓的贤能与不肖的人,古今都是一样的。君子不会懒惰,真诚的人不会怠懈,没有看见长久贫贱而凭借倨傲的君子。伊尹是卖酒的,太公望是杀牛的,管子是制作皮革的,百里奚是官家的奴隶。时逢天下混乱,这些人都成为一世之师,无不能经天纬地,善于利用谋划时势,不停息就能成功,四时精研调节于天象神明,谁说不学就能够这样呢?预先知晓其功用,必然要先知晓其缘故。商汤以七十里国土放逐夏桀王,周武王以百里国土讨伐商纣王,知晓统一之道并不烦琐,千种方法万种周遍,人们互相掺杂平等和同,克制之道都不一样,知晓的人计划全面,明白的将领不背离时势而放弃利益,勇士不怯惧死亡而毁灭名声。想知晓明白最高规律之美好的人,其思虑不会与世俗人的想法相同;想验证九天之高的人,其行为不经平常的门路而得到实情。因此忠臣不首先考虑自身而后才考虑君主,而是以恐惧孤立之心,将时势维系于将军。郊野发生战争那么国家就会枯竭民众就会疲惫,固守城邑那么就会吃人肉烧人骨。计谋失误,那么国家就会削弱君主就会贫困,成为天下的笑柄,掌握国家的人可以不详细了解这些吗?
固然有过人的计谋有尝试,因此曹沫担任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三次战争而丧失国土千里。假使曹先生计谋不顾及后果,自杀而死,那么免不了成为败军被活捉的将领。曹先生以为成为败军被活捉的将领就是不勇敢,国土削弱名声毁灭是没有智慧,自身死去君主危险就是不忠诚。那死人的事,不能够延续人的寿命,所以他退下来与鲁国君主计议。在齐桓公会合诸侯时,曹先生以一人一剑之力,劫持齐桓公于聚会广场之上,面不改色,言辞激昂,三次战败失去的土地,一会儿就归还了,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四方邻国无不为之惊骇,名声流传后世。
如果只是扶着拐杖羞愧于小事的人,就不会成就于大的功业。所以曹先生去除自己忿怒苦闷的心情,立下了终身的功业,抛弃了细小忿懑的羞愧,立下了历代的美名。所以曹先生是知晓时势,鲁国君主是知晓人材的。剧辛担任燕国的将领,与赵国战争,军事失败,剧辛自杀,燕国因此失去五城。自杀已给家门招来祸患,自身死去还危及君主,名声与实际都毁灭了,这就称之为失去了自己而不能报恩的计划,这不是有过人之材的策略。
那得到道路的人致力于没有大的过失,平凡的人致力于有小的善行,小的善行积累多了那么就会有许多邪恶的欲望,有了许多邪恶的欲望那么就会不积累规律,不积累规律那么就多有困难,多有困难那么心里就会混浊,心里混浊那么就会没有智慧,有许多欲望那么就会不广博,不广博那么就会多忧愁,多忧愁那么就会混浊,混浊那么就会没有智慧。欲望邪恶的人,就是智慧之所以昏暗造成的。那勉强人不能做到的就是羞辱人,这就是剧辛能自绝,而燕王不知晓人的原因。
从前善于战争的人,统率军队互相跟从,以五行陈兵布阵,以五音指挥战斗,意向于天之极限,与神明采取同样方法,分类生长成就,使用统一而不穷尽,明确法制,精妙道路而行,疾速过于进退,配合于天地,以实击虚,擒获将领击破军队,发兵如箭矢一样迅速,行动象雷霆一样震撼,凶暴疾速就象直捣空虚,强盛如同摧毁坏墙,掌握急速节制短处,使用力量不缓慢,避开使我死亡之地,靠近让我生存之地,趋向于我有利的时势,帮助使我能取胜的因素。所以士兵不会败北,军队不会困穷。得到这个道路的人驱使使用世俗之人,顺流而去,与道路一起遨游。遨游于授予夺取,禁锢凭借于坚守,呼吸间抑制移动,与时势更新作为,或先或后,以音律协调,或左或右,道路无不可以前进。
于天之处接受方法,于大地之上确定位置,于人群中成就名声。那时势来到,怎么还能复还?怎么还能控制掌握?天地不会依靠人,其杂乱交错以等待贤能。度量方法互相役使,阴阳二气互相进攻,死与生互相执持,气节与威势互相泯灭,虚与实互相依靠,得与失互相浮动维系。
军队以势取胜,但时机不能经常使用,早晚贬退而又余满,朝着相反的方向繁殖生长,变化无穷,怎么能说得清呢?水被激荡就迅猛,箭矢受激就会到达远处,精神回旋停止,就会振荡而相互转变。迟缓与急速都有一定的趋势,必然合适三五之数,聚合散布消息,谁又能识别其中之时?真诚之人遗弃万物,独自与道路同行,纵横驱驰聚合趋势,与时势往来,隆盛衰败生老病死,谁又能识别其中时期?恭敬于至尊之盈满,谁又能识别其中的特异?灾祸依靠着福祉而生,福祉内隐伏着灾祸,灾祸与福祉互相纠缠。浑沌交错纷杂,其形状好像一样,交换释解其形状,谁又能知晓其中的法则?恍惚迷茫没有形貌,唯有圣人才能决断其意义。斡旋流转迁徙,本来就没有停止,完结了又重新开始,谁又能知晓其终极?
一个孔目的罗网,不可以捕得飞雀;笼中的小鸟,徒然向外窥视而不能出来。众人相随而行,怎么能安定祸福?忧愁与喜悦聚于家门,吉与凶同处一室,损失反而得到,成功反为失败。吴国地大兵强,夫差因此陷入困境;越王栖身会稽山下称臣,勾践因此称霸一世。通达之人有大观,才能见到可行,只有椭圆或方形,怎能足以游刃于世俗?古往今来,事情发生有谁没有责怪?舜曾有不孝之举,尧曾有不慈之行,周文王被关押,管仲被拘禁,尘埃弥漫无边际,谁能说是锤打得到的?
真诚的规律没有私心,就象是没系缆绳而泛游于江海的小舟,有能力的人能渡过河流,没有能力的人就会倾覆于水中。天不可与之同谋,地不可与之同虑,圣人舍弃万物,顺从道理之取舍。众人自闭于家门,迫于饮食的欲望,有小智立刻就趋向,喜好与厌恶来自于自己的恐惧,喜自夸者死于权利,喜自贵者矜于容貌。在朝廷上陈列的读书人谋求名声,贪婪之人谋求财利。非常广博的人不会充裕,知晓承受何尝进献?不肖者维系于世俗,贤能者争取于承受。细小之事就象鱼刺在喉,怎么值得怀疑呢?事情成功欲望得到满足,又怎能足以夸耀呢?千言万语,除了最终获得奖赏还为了什么呢?勾践不去服从管理,吴越二国就不能安定;周文王不被囚禁,武王就不能匡正天下;管仲不被羞辱,名声就不会成为大贤,功劳就不能与三王相提并论,这样钟的正面就齐备了。
【说明】所谓“世兵”,是指世俗的战争,鹖冠子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的战争,并着重指出,天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常规,地也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法则,阴阳也没有因为战争而搞乱其气,生与死也没有因为战争而勉强换位,三光也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功用,神明也没有因为战争而迁徙其法度。也就是说:战争只是人类自己的事,天地阴阳太阳月亮星辰照样正常运转。然后他说:郊野发生战争那么国家就会枯竭民众就会疲惫,固守城邑那么就会吃人肉烧人骨。计谋失误,那么国家就会削弱君主就会贫困,成为天下的笑柄。然后他以曹沫的故事说明:不需要战争也能解决问题。然后他又以剧辛的故事反证说明:战败自杀,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问题。然后他说:人们就是因为欲望太多而使心里混浊,心里混浊那么就会没有智慧,有许多欲望那么就会不广博,不广博那么就会多忧愁,多忧愁那么就会混浊,混浊那么就会没有智慧。欲望邪恶的人,就是智慧之所以昏暗造成的。然后他论述了进行战争的道路,并且指出,灾祸依靠着福祉而生,福祉内隐伏着灾祸,灾祸与福祉互相纠缠。忧愁与喜悦聚于家门,吉与凶同处一室,损失反而得到,成功反为失败。然后他说:有能力的人能渡过河流,没有能力的人就会倾覆于水中。然后他说:千言万语,除了最终获得奖赏还为了什么呢?也就是说,人们都是为了私心私利而进行世俗的战争,如果能够少一点私心私利,委曲求全,那么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了。战争一旦发生,那么国家就会枯竭民众就会疲惫,固守城邑那么就会吃人肉烧人骨。因此,知晓统一之道并不烦琐,千种方法万种周遍,人们互相掺杂平等和同,克制之道都不一样。全篇充满了反对战争的思想,认为战争只是愚昧的人的行为方式,他们自身愚昧,同时还祸害了许多无辜的人。
——————————————————
【注释】1.度:(duó夺)《书·益稷》:“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礼记·少仪》:“不度民械。”这里用为衡量、计算之意。
2.数:(shù竖)《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子·权修》:“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奸劫弑臣》:“目必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3.胜:(shèng剩)《易·夬·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管子·重令》:“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尔雅·释诂上》:“胜,克也。”《荀子·非相》:“形不胜心,心不胜术。”《韩非子·诡使》:“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这里用为克制之意。
4.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文子·微明》:“五帝贵德,三皇用义,五伯任力。”《列子·仲尼》:“五帝圣者欤?”
5.三王:指先周时期称王的三个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管子·形势解》:“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列子·仲尼》:“三王圣者欤?”
6.兵:(bīng冰)这里指军事、武力、战争。《管子·轻重乙》:“天下有兵,则积藏之粟足以备其粮。”《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庄子·徐无鬼》:“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礼记·礼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7.知:(zhī支)“智”的古字。《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老子·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礼记·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列子·汤问》:“汝多知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这里用为智慧、才智之意。
8.俛:(fǔ俯)古通“勉”。勉强。《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俛就则伤婴,恶能无独立焉?”
9.张:(zhāng章)《书·泰誓中》:“我伐用张,于汤有光。”《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这里用为增强、扩大之意。
10.据:(jù巨)《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诗·邶风·柏舟》:“不可以据。”《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管子·侈靡》:“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左传·僖公五年》:“神必据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诚据其势。”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11.简:(jiǎn俭)《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管子·八观》:“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韩非子·显学》:“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12.习:(xí席)《易·坎·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管子·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婴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韩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卢辩注:“生,谓性也;习。调节也。”这里用为调节之意。
13.素:(sù诉)《管子·君臣下》:“君臣上下之分素,则礼制立矣。”《管子·轻重乙》:“请以一朝素赏军士。”《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这里用为预先之意。
14.曲:(qū区)《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时举,不失天时。”《老子·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礼记·中庸》:“其次致曲,曲能友诚。”《孟子·告子下》:“五命曰,无曲防。”杨伯峻注:“曲,与《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荀子·非相篇》‘曲得所谓焉’、《礼论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诸‘曲’字同义,有‘无不’、‘遍’之义。”《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韩非子·饬令》:“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这里用为周遍之意。
15.倍:(bèi背)古通“背”。《管子·五辅》:“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韩非子·和氏》:“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16.喻:(yù谕)《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荀子·不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后汉书·杜笃传》:“以喻客意。”这里用为知晓明白之意。
17.径:(jìng静)《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论语·雍也》:“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荀子·君道》:“其于事也,径而不失。”《韩非子·解老》:“所谓径大也者,佳丽也。”《易·说卦》:“艮为径路。”《礼记·月令》:“审端径术。”《礼记·曲礼》:“送丧不由径。”本义是指道路,这里用为门路之意。
18.请:(qǐng謦)古通“情”。《管子·法法》:“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出而不入谓之绝。”《管子·白心》:“四璧而知请。”《墨子·尚同中》:“上下请通。”这里用为情况、实情之意。
19.寒:(hán含)《战国策·秦策四》:“若是王以十成郑,梁氏寒心。”这里用为恐惧、战栗之意。
20.悬:(xuán玄)维系、拴系、系联。《管子·侈靡》:“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管子·禁藏》:“百姓所县命也。”《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
21.弊:(bì毕)《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庄子·刻意》:“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韩非子·喻老》:“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诸葛亮《出师表》:“今三分天下,益州疲弊。”这里用为枯竭、衰落、疲惫之意。
22.罢:(bà坝)《管子·五辅》:“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韩非子·说林上》:“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国语·周语中》:“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广雅·释诂一》:“罢,劳也。”《广韵·支韵》:“罢,倦也。”这里用为疲惫之意。
23.墠:(shan善)《书·金滕》:“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蘆在阪。”《鹖冠子·王鈇》:“墠以全牺,正以斋明。”《礼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本意为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这里用为广场之意。
24.悁:(juan倦)《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列子·杨朱》:“心悁体烦,内热生病矣。”《韩非子·亡征》:“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说文》:“悁,忿也。从心,悁声。”《声类》:“悁,忧貌也。”《字林》:“悁,含怒也。”这里用为苦闷之意。
25.务:(wù雾)《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轻重甲》:“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荀子·解蔽》:“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这里用为专心致力于之意。
26.僇:(lu路)《管子·小匡》:“以殉于国,为群臣僇。”《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荀子·非相》:“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邹君不知,故先自僇。”《吕氏春秋·当染》:“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高诱注:“僇,辱也。”《史记·楚世家》:“僇越大夫常寿过。”司马贞索隐:“僇,辱也。”《字汇·人部》:“僇,辱也。”这里用为羞辱之意。
27.指:(zhǐ止)古通“旨”。《书·西伯戡黎》:“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管子·枢言》:“强之,强之,万物之指也。”《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指极大。”《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指。”这里用为意旨,意向之意。
28.微:(wēi威)精妙。《文子·微明》:“文子问曰:人可以微言乎?”《列子·仲尼》:“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荀子·议兵》:“诸侯有能微妙以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辞微。”《登徒子·好色赋》:“口多微辞。”
29.齐:(qí奇)《书·盘庚上》:“齐乃位,度乃口。”《管子·水地》:“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尔雅》:“齐,疾也。”《荀子·臣道》:“齐给如响。”《商君书·弱民》:“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尚书·大传》:“多闻而齐给。”这里用为疾、敏捷之意。
30.参:(cān餐)《管子·形势》:“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参也。”《韩非子·扬榷》:“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31.禽:(qín琴)古通“擒”。捕捉。《管子·七臣七主》:“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外仆髡屯禽之以献。”《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资治通鉴》:“将军禽操。”
32.殷:(yīn因)《书·吕刑》:“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诗·郑风·溱洧》:“士与女,殷其盈矣。”《管子·轻重丁》:“而郊之民殷然益富,商贾之民廓然益贫。”《荀子·王制》:“殷之日,案以中立。”汉桓宽《盐铁论·国疾》:“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三国志·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这里用为富裕强盛之意。
33.缦:(màn慢)古同“慢”。宽缓、惰慢。《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缦密不能,蔍苴学者诎,身无以用人。”《庄子·齐物论》:“缦者、窖者、密者。”《鹖冠子·天则》:“用不缦缦,此天之所柄以临斗者也。”《广韵》:“缦,缓缦。”
34.就:(jiù旧)《书·秦誓》:“则曰‘未就予忌’。”《诗·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尔居。”《诗·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管子·权修》:“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庄子·齐物论》:“不就利,不违害。”《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广韵》:“就,即也。”这里用为靠近、走近之意。
35.援:(yuán元)《关尹子·极》:“世之愚拙者妄援,圣人之愚拙自解。”《孟子·离娄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资治通鉴》:“为卿后援。”宋苏洵《六国论》:“盖失强援。”这里用为拯救、相救、帮助之意。
36.乘:(chéng成)《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书·君奭》:“在亶乘兹大命。”《管子·兵法》:“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荀子·大略》:“凡物,有乘而来,乘其出者,是其反也。”《字汇·丿部》:“乘,趁也,又同也。”这里用为顺应、趁势之意。
37.翱翔:(xiáng详áo敖)翅膀上下振动而回旋地飞。又喻人自由自在地遨游,游乐。《诗·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诗·齐风·载驱》:“齐子翱翔。”《诗·桧风·羔裘》:“羔裘翱翔。”《淮南子·览冥》:“翱翔四海之外。”《说文》:“翱,翱翔也。”
38.锢:(gù固)禁闭、禁锢。《左传·成公二年》:“遂奔晋,……子反请以重币锢之。”《鹖冠子·王鈇》:“应锢不骏,后得入庙。”《急就篇》:“釭锏键钻冶锢鐈。”《说文》:“锢,铸塞也。”
39.据:(jù巨)《易·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诗·邶风·柏舟》:“不可以据。”《诗·豳风·鸱鸮》:“予手拮据,予所捋荼。”《管子·侈靡》:“毋数据大臣之家而饮酒,是为使国大消。”《左传·僖公五年》:“神必据我。”《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诚据其势。”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40.镇:(zhèn震)《老子·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楚辞·九章·抽思》:“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王逸注:“镇,止也。”《潜夫论·爱日》:“治讼若此为务,助豪猾而镇贫弱也。”这里用为抑制之意。
41.数:(shù竖)《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子·权修》:“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饰邪》:“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42.安:(ān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之意。《书·益稷》:“安汝止,惟幾惟康。”《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管子·九守》:“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语·晋语》:“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史记·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
43.抟:(tuán团)《管子·立政》:“筑障塞匿,一道路,摶出入。”《管子·八观》:“先王之禁山泽之作者,抟民于生谷也。”《礼记·曲礼上》:“毋抟饭。”《说文》:“抟,圜也。”本意为把东西捏聚成团,这里延伸为掌握之意。
44.倚:(yǐ椅)《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荀子·修身》:“倚魁之行,非不难也。”《鹖冠子·着希》:“端倚有位,名号弗去。”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之意。
45.错:(cuò措)《书·禹贡》:“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管子·明法》:“威不两错,政不二门。”《易·系辞传》:“错综其数。”《仪礼·特牲礼》:“交错以辩。”《小尔雅》:“错,杂也。”这里用为杂乱、交错之意。
46.摄:(shè社)《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国语·吴语》:“摄少马兹。”《礼记·聘礼》:“庭实皮,则摄之。”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这里用为执、持之意。
47.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扬榷》:“辩惠好生,下因其材。”《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48.县:(xiàn悬)维系、拴系、系联。《管子·侈靡》:“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管子·禁藏》:“百姓所县命也。”《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
49.绌:(chu出)古通“黜”。《管子·大匡》:“襄公立后,绌无知。”《荀子·不苟》:“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礼记·王制》:“不孝者,君绌以爵。”《史记·老子列传》:“世子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这里用为贬退之意。
50.嬴:(Yíng营)古通“赢”。《管子·四时》:“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管子·势》:“成功之道,嬴缩为宝。”《荀子·非相》:“与世偃仰、缓急、嬴绌。”《荀子·强国》:“嬴则敖上。”《鹖冠子·近迭》:“富则骄,贵则嬴。”《史记·赵世家》:“曾无我嬴!”这里用为余、满之意。
51.旱:(hàn捍)古通“悍”。《管子·水地》:“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鹖冠子·王鈇》:“拙弗敢废,楼掅与旱,以新续故。”汉贾谊《鹏鸟赋》:“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这里用为迅猛之意。
52.薄:(báo博)古通“泊”。《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管子·宙合》:“泉逾瀷而不尽,薄承瀷而不满。”《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盐铁论·刺复》:“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53.命:(mìng掵)《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太甲上》:“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荀子·荣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韩非子·扬榷》:“天有大命,人有大命。”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
54.中:(zhōng钟)合适,适当,恰好。《管子·轻重乙》:“量其艾,一收之积中方都二。”《墨子·法仪》:“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战国策·齐策二》:“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
55.至人:能认识、承认真实世界的人。《文子·道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56.委:(wěi伟)《管子·法禁》:“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荀子·议兵》:“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委利而不使进,乱之所以产也。”《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委,流所聚也。”这里用为聚合之意。
57.俨:(yan眼)《诗·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老子·十五章》:“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尔雅·释诂》:“俨,敬也。”《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荀子·非十二子》:“其容良,俨然。”《礼记·曲礼》:“俨若思。”《思元赋》:“仆夫俨其正策兮。”这里用为恭敬、庄重之意。
58.湛:(zhàn占)《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管子·地员》:“干而不挌,湛而不泽。”《老子·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淮南子·览冥》:“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这里用为盈满、饱满之意。
59.尤:(yóu由)特异的,突出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庄子·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说文·乙部》:“尤,异也。”
60.芴:(hu户)古通“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意同恍恍惚惚。《老子·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庄子·天下》:“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61.芒:(máng忙)古通“茫”。《管子·势》:“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之道。”《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庄子·盗跖》:“目芒然无见。”《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模糊不清之意。
62.唯:(wéi违)《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唯唯。”这里用为相随而行的样子之意。
63.枋:(fāng方)古同“方”,方形。
64.邮:(yóu由)古通“尤”。《诗·小雅·宾之初筵》:“不知其邮。”《荀子·议兵》:“罪人不邮其上。”《荀子·成相》:“己无邮人。”《国语·晋语四》:“邮又甚焉。”这里用为责怪之意。
65.坱:(yǎng养)尘埃。《楚辞·招隐士》:“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鹖冠子·世兵》:“坱轧无垠,孰锤得之。”《说文·土部》:“坱,尘埃也。”唐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潜躯委韁锁,高步谢尘埃。”
66.轧:(gá闸)原意为碾压,这里延伸为弥漫之意。《楚辞·招隐士》:“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67.得:(dé德)古通德。《易·泰·九二》:“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成玄英疏:“玄古圣君无为而治天下,自然之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新书·道德说》:“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68.济:(jì技)《书·盘庚中》:“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管子·小匡》:“方舟投柎,乘桴济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这里用为渡过水流之意。
69.捐:(juān娟)《管子·小称》:“民皆操名而去之,则捐其地而走矣。”《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荀子·赋》:“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说文》:“捐,弃也。”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汉书·食货志》:“而国无捐瘠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这里用为舍弃之意。
70.列:(liè劣)陈列、摆开。《墨子·尚贤上》:“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鹖冠子·度万》:“列时第气,以授当名,故法错而阴阳调。”晁错《论贵粟疏》:“小者坐列贩卖。”
71.徇:(xùn训)《关尹子·宇》:“学之,徇异名,析同实。”《韩非子·说疑》:“有务庆赏赐予以移众者,有务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史记》:“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晋陆机《豪士赋序》:“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重名于身后。”这里用为谋求之意。
72.给:(jǐ挤)《管子·君臣上》:“而相为常具以给之。”《韩非子·有度》:“则日不足,力不给。”《国语·周语》:“事之供给。”《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说文》:“给,相足也。”《齐民要术·序》:“岁岁广开,百姓充给。”这里用为衣食丰足、充裕之意。
73.时:(shí石)《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王引之述闻:“时叙者,承叙也。承叙者,承顺也。”《诗·小雅·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管子·侈靡》:“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里用为承受之意。
74.羞:(xiū休)《易·否·六三》:“包,羞。”《书·盘庚中》:“予丕克羞尔用怀尔。”《周礼·笾人》:“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国语·晋语九》:“有武德以羞为正卿。”《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75.袃:(chài瘥)袃蒯,亦称“袃芥”。刺鲠,如鱼刺在喉。《鹖冠子·世兵》:“细故袃蒯,奚足以疑?”陆佃注:“蒯,犹芥也。袃蒯,刺鲠也。”
76.官:(guān关)古通“管”。《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书·吕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管子·幼官》:“攻之以官,发之以力。”《荀子·君道》:“大夫擅官,士保职。”《说文》:“官,吏事君也。”《字汇·宀部》:“官,司也。”甲骨文字形,从“宀”,以冖覆众,本意则有治众的意思。这里用为管制,管理之意。
77.钲:(zheng蒸)钟身正面的上部。《周礼·考工记》:“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孙诒让正义:“程瑶田云:‘鼓上,为钟体之上段正面也,谓之钲。’”《鹖冠子·王鈇》:“以钲面达行,宜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