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崛起,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黄金矿”。一时间,人才涌入北上广深、杭州。
然而,互联网行业的光鲜背后,隐藏着“码农们”的无奈,他们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围城跳入了另一个。
一直处在热门话题下的北京郊区后厂村就是这个新围城的象征。
自媒体崛起,大众开始关注这个被描绘为“中国硅谷”的地方,这里“遍地985、211” ,挤满了精英,充满了机遇。
甚至手握厚薪却无消费欲望愿意自我牺牲,投身“996”工作模式?
中关村软件园——中国网络帝国中心,因背靠“后厂村路”而通常被称为“后厂村”,蕴含了国内众多科技巨头——百度、滴滴、联想,就在海淀区东北旺的2.6平方公里内。
这里的互联网精英们默默地担负着保持网络世界运转的重任,常常需要加班至深夜。
然而,这个光鲜亮丽的科技乐园也有它的痛点。
交通和商业配套设施的匮乏,与其高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甚者,每当暴雨来袭,这里就变成了都市中的孤岛。
调侃中带着苦笑,园区的年轻工作人员自诩为“村民”。
有个广传的笑话说,若全国互联网瘫痪,肯定是因为“后厂村”交通堵塞。
但是,好在现状正在改善。园区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注和推动城市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同时也期待更高水平的生活多样性和环境需求。
21世纪初,中关村软件园只是一个村庄,位于五道口西北6-9公里的地方。
然而,随着信息化大潮的推进,这里已从一个农业村庄蜕变为科技热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现如今,这里孕育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集群,代表了新兴技术创新的最高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互联网公司增长迅猛。一些科技公司的员工已达数万人,开始慢慢迁移到城市外围。
与此同时,中关村的创业公司也在北京广泛分布,尤其是AI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创业公司。
今日的中关村软件园已经从2014年的295家企业,翻倍增长到2017年的近600家。这里吸引了网易、新浪,甚至百度和腾讯的总部。
“大厂人”经常游走在疲惫的边缘。那位曾在凌晨3点拉走办公室中最后一名程序员的司机,对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程序员不停地唉声叹气,他们的日常就是不眠不休的工作,尽管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已经被高度透支。
尽管如此,这些活跃在后厂村的年轻人仍然选择坚守。他们来自朝阳、通州、顺义、大兴等地,他们为了工作不惜耗费大量的路费。
他们的收入高,学历高,但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陀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
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经历职场的中期挑战。他们的职位和薪水在稳步上升,压力也在逐步增大。
他们需要处理更复杂的问题,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经常主动加班,加班到身体和精神都被消耗殆尽。
在中关村软件园工作的人,对这里的感情是矛盾的。那里的人群熙熙攘攘,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
尽管他们的收入不菲,但他们的生活就像段子手笔下的“月薪五万过得像五千一样”。
软件园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也充满了工作的机会。许多大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设有办公室,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动快。
但软件园的问题也很多,比如交通堵塞。这是常常被吐槽的问题,“宇宙最堵之路——后厂村路”,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寸土寸金的科技园区,堵车和单调的生活配套让很多人叫苦不迭,像是工作和加班的大工厂,年轻人找不到娱乐的去处。
据了解,二十年前的园区规划并未充分考虑城市产业融合,对商业和餐饮设施安排不足,但公司内部如食堂、健身房、便利店等配套设施倒是一应俱全,像个大型企业的完整生态。
经济学研究专家苏宁表示,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区域变为大城市创新空间的主流,选址通常在大都市郊区,临近大学,交通主要依靠汽车,而生活品质相对较低,配套服务不足。
后厂村与硅谷的很多特性相似,包括科技公司的聚集、通勤时间长、远离城市中心等。
园区企业的快速聚集,初期的野蛮发展需要园区管理者的智慧去完善。
某科技公司31岁员工刚把家搬到了园区,省下了通勤时间,但交际圈过于狭窄,找同龄人交往成了问题。
科技园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努力培养科技人文气氛,满足科技人才的其他生活需求。
包括增加都市化配套设施,如“职租一体”,引进便利店,设立幼儿园等;建设人文景观,如公园慢跑道、园区雕塑;以及举办论坛、沙龙等增加人们的交流机会。
年轻人焦虑的不仅是高房租、户口和房价问题,还担心离开北京去二三线城市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研究科技园区创业的王德禄认为,留住科技创业者需要友好的环境。
在我们的视野中,后厂村是一座充满梦想和挑战的“年轻人的城市”。
这里居住着一群怀揣着“年轻就得拼”的信念,为了未来执着奋斗的人们。然而,对于这种信条,却也有人不以为然。
比如墨尔本的击剑狂热者石磊,他选择了抛开这种鱼龙混杂的生活环境,相比在这个村子里奋斗,他更看重的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如刚从山东985高校走出校门的林晓,他们感到除了在后厂村,他们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石磊在澳洲,每天都能在五点准时下班,之后他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参加他钟爱的击剑活动。他深知,再好的工作,也无法填补这座村子的孤独和荒芜。
而在后厂村,这里的居民们都是消费大户,对科技产品有着极大的热爱。他们手中常常握着的,可能是高档的外星人电脑、SurfacePro、罗技鼠标或苹果耳机,他们的设备从无不是行业最新最好的。
尽管他们的购物行为,有时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装逼”的需求,但更多的时候,它也是他们为了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所做的一种投资。
然而,与这些奢华的消费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于买房的渴望。
他们宁愿为了买房而精打细算,像徐林一样,每天亲自下厨,就为了省下食堂的那一点开支,即使只是省下200元,他也认为这是一种安慰,一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正在为了买房而努力的方式。
杨振中,一个普通的后厂村居民,他的辞职念头最强烈的时候是在他无事可做的时候。他承受过后厂村的高强度工作,经历过那种孤寂的个人生活,忍受过那种社交匮乏的痛苦,他都挺过来了,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事业。
但他害怕的是,如果工作的价值消失了,那么他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呢?
后厂村的生活,让人有时候会觉得很无趣,尤其是周末的时候。那时候,很多人无事可做,却还会主动去公司加班。
杨振中认为,这是由于生活匮乏,社交渠道窄,无处可去,只能去加班的结果。
他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周末,他开车去公司拿电脑,碰到了一个主动来公司加班的人,他们之间的对话让他对这个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杨振中珍视工作机会,无论何时,他都愿意为工作多留一会。作为AR工作者,他对未来并不清晰,但他坚信,“在机会越来越少的北京,我们只能自己多折腾折腾。”
这或许就是他们这一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基本心态,也是他们在后厂村的生活写照。
一名百度员工说,他刚到百度的前半年很少晚上9点前离开过公司,开玩笑说自己和流水线工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他可以拿到六七十万年薪。
清晨9点进办公室,黑夜9点才能关机休息,每周这样的马拉松六轮。
你感受到了吗?这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文化,一个看似老掉牙,却又新鲜热辣的话题。
记得2016年,58同城实行全员996,只得道德谴责,热度也只如一石投湖。
可2019年,这个火种却点燃了GitHub的“996.ICU”项目,网络一片哗然。
每个码农都在对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996发声,他们的勇气如火如荼,淹没了网络,成为一股探讨劳动者权益的热潮。
背后的深刻原因?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如火如荼,竞争压力大如山。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曾有过比996更严酷的拼搏,他们的成功只强化了他们的奋斗观念。
这些成功人士将996注入了企业文化的DNA中,使之成为了一种强大的信仰——要么奋斗,要么失败。
但是,这个信仰背后,有些难以忽视的弊端:
1.沟通文化缺失。许多人加班,并不是工作量大,而是沟通障碍造成的,不论是客户还是管理层,许多问题是由于提前没有有效沟通造成的。
2.信任文化缺失。企业家把管理不力归咎于员工懒惰,员工过度加班和严格考核只是掩饰他们自身管理的不足。
3.和谐文化缺失。公司内部竞争激烈,大家都在为了胜出而疲于奔命,职场变得如同战场,充满了紧张和压力。
4.可持续发展文化缺失。'今天996,明天ICU',这种以牺牲员工健康换取短期收益的方式,只会扼杀员工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长期看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极大的阻碍。
以员工的健康和公司和谐为筹码的这个模式,是企业家选择错误的文化产物。
如此下去,行业将陷入“内耗”“内卷”的漩涡,管理者焦头烂额,员工身心受挫,行业生态遭受破坏,恶劣影响难以估量。
'996'工作制,背后有社会历史的影子,然而其合理性大打折扣,甚至触及法律红线。我们垂青互联网经济的蓬勃,但反对'996'在行业中的泛滥。
唯有将“以人为本”贯彻企业运营理念,才能铸就真正能经风雨洗礼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今天的年轻人似乎已经失去了选择的权力。
在职场的大海中,他们如同一艘艘小船,在巨大的压力下无助地随波逐流。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都被这个无情的“996”工作制剥夺了。
并且,这并不仅仅是“后厂村”等知名互联网聚集地的现象。
你无须走过长长的高速公路,飞跃高楼大厦,就能看见这种景象在全国各地如野火一般蔓延,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安静的小镇,都无法幸免。
我们能看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论早晨的阳光还是夜晚的月光,同样的故事正在不断地上演。
离开后厂村?对有的人,易如反掌,后厂村只是人生旅途的小站。
想象上海的杨同学,百度实习3个月,一次腰痛让他看见生活的另一面。
站在巨大落地窗前,对面西山壹号的别墅闪入眼帘,他疑惑,那样的生活,我是不是永远触不到?
然而,对有的人,离开后厂村就像穿越黑洞。
他们在互联网巨头间游走,总是在后厂村内转悠。一些技术精英考虑未来,如果离职,去哪里?
只有几个能接纳他们的公司都坐落在后厂村。出国?语言难关让人望而却步。
更别提换行业了。想象一个你是一个小县城出身的年轻人,你看到的互联网是公平的,这里不看背景,只看技术,你会如何选择呢?
选择众多,但机遇并不总是低悬的果实。
后厂村的年轻人深知,他们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
尤其是经历过不同行业后,更能理解后厂村的磁力。
在传统企业,起薪五六千,几年也难升职;在互联网公司,一万起步,只需能干、跳得快,就能飞黄腾达。
经历过互联网,就无法再踏入传统行业。
“中国硅谷”AB面:后厂村的高速繁荣与集体焦虑 穆阳芬
基于“996”工作模式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文化探究_杨婕屿
后厂村路上的北京折叠_赵益民
后厂村 智族GQ 201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