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杨氏85式太极拳

时间:2024-01-27 13:21:07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一、传统杨氏式太极拳85式名称释意:

1、“传统”的意思是保留原始文化内涵,没有简化。
2、“杨氏”表示创始人姓杨,在当时以家族姓氏为文化传播主线。
3、“太极”,“太”是大、至高无上的意思,“极”是极限、没有尽头的意思。“太极”两字蕴含着东方哲学韵味,“太极”两字连在一起的意思首先是:因为没有极限所以无穷大,同时又因为是组成万物的元素而涵盖所有无穷小;引申为格局大而细节清楚、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4、“拳”是方法和工具的意思,表示健身或者搏击的方法,不是单指拳头。

5、所谓85式;就是8法5步(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8法,进、退、顾、盼、定、为5步),也称太极十三式(8+5)。

二、特点: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和内功导引术的完美结合,是一种集养生、健身、娱身、医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哲学拳术,是中华民族高层次的文化遗产,它丰富的辩证四维思想,奇特的强身健体功效,优美的人体运动运律已被世人共知,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传统杨氏太极拳是众多的太极流派中极为优秀的拳种,其要求是“松”、“圆”、“匀”、“顺”、“整”,它形象美、气魄大,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静如穆穆山岳,沉稳厚重,被称为“活的雕塑”、“具有皇家气魄的艺术”。

其动作特点是招法清楚,动作规整,圆活连贯,虚实分明,柔和舒展;其健身特点一是健身、养性、益智,二注重心理调节,缓解心理压力,三是注重整体调节,是改善上实下虚症的良药,对失眠头疼、神经衰弱、肠胃疾病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更是“现代文明病”的克星,可使人在舒适的运动中病症消除,身心健康;其技击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圆化直、以弱胜强,是传统军事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和运用。另外,它还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练习可使人们体悟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智慧。传统杨氏太极拳已越来越成为老少皆宜和全国最为广泛的太极拳种。

三、创始:

传统杨氏太极拳为邯郸永年广府人杨露禅所创。杨福魁,字露禅(1799—1872),自幼酷爱武术,始学洪拳,曾三下河南陈家沟学习陈式太极拳。19世纪40年代,经武汝清引荐,携子杨班侯进京教拳,引来诸多王孙公子学练,后被举荐到端王府教拳。多次比武无不胜出,被称为“杨无敌”。大学士、书法家、同治皇帝的老师翁同和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时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亲书对联相赠:“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太极拳”自此得名。清廷将太极拳奉为“国术”。杨露禅父子在京教拳20多年,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被后人推崇为“杨氏太极拳”。

四、传承

传统杨氏太极拳自杨露禅创始以来,花开两枝,一支是由杨班侯为代表,另一支是以杨健侯为代表。杨班侯这一支派一直沿袭着杨禄禅所创套路,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氏太极拳老架,亦称杨班侯太极拳系列拳架,即为当下申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本支系的传承:传统杨氏太极拳自杨露禅创始(一代,)经其子杨班侯(二代)、班侯之子杨兆鹏(三代)、杨班侯之外孙白忠信(四代)传于弟子王长兴(五代)。王长兴先生不幸于2012年5月辞世后,王师之入室弟子、张才斌先生(六代),为传统杨氏太极拳之代表性传承人。

浅谈自己对练习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体悟

练习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锻炼方法,必须分阶段进行,根据本人对练习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体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

正确的姿势,无论是定势或运动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虚领顶劲,下颚微收,平视前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臀松胯。肩胯相合和中正安舒。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住无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必须以两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来带动整个上身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决不能扭腰扭肩,以致上身扭曲歪斜,肩胯不合,甚至耸肩缩项,肩背僵硬。身体前进和后退时,必须臀部微下沉,不能出现身体忽高忽低。迈步时必须身体重心完全落实于一腿,另一腿由胯根轻轻提起,往外迈出后轻轻落地(迈步如猫行、如步履薄冰),脚掌踏实后;身体重心往迈出腿方向慢慢移动(由实变虚、由虚变实),切不能迈出腿尚未落地而身体已向迈出腿方向移动,动作要缓慢均匀,上下相随。

第二阶段要学会如何将劲沉至脚底。

拳论讲:“其根在脚”。习练的方法是;均须由脚底的蹬劲(脚底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带动。由脚底的力带动两胯,由两胯带动全身动作(须全身放松)。习练久之,则会愈来轻灵,所谓 “力发于根(根为脚也)”,“主宰于腰(腰为轴也)”“行于手指”。

第三阶段练习如何发劲。

发劲;是在定势即将完成之时,所谓“柔行气,刚落点”。当定势将完成之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处往后鼓劲,两脚合劲,肩关节前后拉开,肘往下沉,掌则前送,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意远则劲长”。这就是发劲的练习。

第四阶段练习试劲。

当练习好并懂悟到前三个阶段之后;则须请教熟悉内劲运用和发劲的老师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去体悟“试劲”),看看运劲是否“力发于根(根为脚也)”、“主宰于腰(腰为轴也)”、“行于手指”。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方可日益精进,但是试劲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和自己细心的体悟。

第五阶段练习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即实中求虚的练习。以上几个阶段所练习的“力发于根(根为脚也)”、“主宰于腰(腰为轴也)”、“行于手指”,懂得了如何发劲运劲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劲,但这阶段则是需要练习“用意不用力”。拳论讲:“凡此皆是意”。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这就是实中求虚。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无实物表演”既假设对手,用心体悟太极拳的击技含义。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再配以推手的实践,自然可达上乘。

推手同样需要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可以练习单推手,单推手看似简单,实则同样包含有粘沾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劲落空等太极拳推手的主要功夫在内。两人单手手腕处相搭,要求轻轻相接触,即要有粘着之力,又不能用力。一方用按劲弓步轻轻随对方之劲前推,另一方则用捋劲虚步坐身轻轻随对方之劲回捋化开,无论前推或回捋,要求接触处之粘着力始终不变,粘沾连随,不丢不顶。劲起于脚,以脚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身手,与拳架的姿势和运劲要求完全一致。

单推手练得有粘沾连随,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熟练之后,就可以第二阶段双推手练习,双推手熟练以后,就可以第三阶段四正推手练习,四正推手必须认真做到;掤、捋、挤、按四劲分明。熟练之后,就可以第四阶段练习,就可练习“听、化、拿、发”四劲,无论单推、双推和四正推手,但仍是沾粘不脱,并能使接触处的粘着力保持不变,虚实不露,使对方感到深不可测,达到人不知我,我独之人。因此通过单推、双推和四正推手练习都须认真体悟粘沾连随的功夫,尤其是“随”的功夫是将来实战推手时决定胜负的关键。都必须左右手互换,左脚右脚的位置互换。当四正推手的粘沾连随功夫练至有相当水平以后,须练习各种手法,自由推手。同时研习活步、大捋等手法。竞技性的实战推手,其胜负取决于我顺人背,只要我顺,对方必然是背,对方顺,则我必处于背。顺就是顺势、优势,亦即所谓得机得势。背就是背势,亦即所谓不得机不得势。拳论讲:“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腰腿之病主要表现在:

1.不知将手、臂和上身松开,也不知将劲沉至脚底,以致力出于肩背,力浮于上,就成了无根之树。应利用脚底的蹬劲和拧劲来带动腰胯,用腰胯来带动四肢,“力发于根(根为脚也)”、“主宰于腰(腰为轴也)”、“行于手指”。

2.当对方进攻时,不知松胯坐身转胯,使来劲落空,而是挺腰挺胯,以致身仰歪斜被对方打出。

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所谓双重之病,实指不知阴阳。阴阳就是虚实,自身用劲中实则全实,虚则全虚,这就违背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原则,当然成了为人所制,被动挨打的局面了。与人相推中,对方实我亦实,这就成了顶抗之病。对方虚我亦虚,这就成了离、丢之病,对方就可乘我顶、抗和离、丢之时,将我打出。

太极推手必须谨记“舍己从人”,即“随”劲。更应该懂得“从人还是由己”,“从中有不从”,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虚中有实),阳中有阴(实中有虚)”阴阳相济,上下相随。

太极推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高深的技艺,只有在明师的指点下和自身长期的实践以及悉心的研究,才能登堂入室而达“阶及神明”之境。

笔者借鉴先辈及老师的教授,浅谈一下自己对练习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一些体悟,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笔者:钟家斌,师承(传统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才斌老师。生于1967年,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四川省武术协会会员,四川省武术协会内家拳联合会会员,中国武术四段,传统武术教练、传统武术裁判,长兴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邯郸市太极拳研究会成都分会会长、成都市光荣小学太极拳总教练。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