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雯话职场
如果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必须要有线,而这条线就是沟通。
沟通是一个人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能力,它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如果你不懂沟通,那么就很难实现良好的协作,也很难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如果你不懂沟通,那么很多矛盾就难以化解。
虽然沟通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怎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尤其是很多职场人,觉得沟通是一种天赋,很难学得会。
但其实,职场上的沟通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和天赋也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能掌握这10个原则,就能成为职场沟通的高手,让沟通助力你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尊人者,人尊之”,如果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你总是自以为是,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和对方交流,那么沟通必然很难进行。因为对方会觉得,你并没有把他放在和你同一水平的位置上,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平衡感。
举个例子,你和同事一起负责一个项目,但是你们两人各有各的思路和方案。如果你不懂合作,就会努力说服对方听从你的建议,而对方如果也不懂合作,那么他必定不遗余力的反驳你。就这样,你们双方会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究竟听谁的”这个问题的争执上。最后,到了交付期限,没有完成任务,你们两个人不仅要受到上司的批评,还得加班加点一起完成任务。
所以,沟通的本质和前提是尊重和合作,而不是让谁听谁的话。换句话说,职场上沟通的目的是更好的协作并达成目标,而不是谁领导谁。
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在这些情绪里,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但不论是怎样的情绪,它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沟通过程和结果。
比如,当你在上司心情很不错的时候,跟他谈提高团队的待遇,他答应的概率往往会比较高。因为积极、正面的情绪,会让人在某些时候缺乏理性客观的思考。
再比如,你上班只迟到了一分钟,但不巧,今天上司一来公司就接到了几个坏消息,心情非常差。于是,看见你迟到,毫不留情年地批评你,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
所以,要想让沟通真正有效,就要把握住“有情绪时不沟通,沟通时不带情绪”的原则。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点燃了负面情绪,那么就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情绪,那么可以主动提出稍后沟通,这样才能保证不因为带着情绪沟通而伤害到对方、影响了结果。
工作中,你或许经常遇到上司或同事一言不合就发火的情况,这种时候,你的情绪往往也会跟着起来,要么当场唇枪舌战,要么影响一整天的工作状态。
比如,你按照你的思路正常开展工作,但是上司却认为你的方法不对,让你按照他的思路进行。这时候,你的负面情绪可能就起来了,因为你不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被干扰,但出于上下级关系,你又不敢当面顶撞,只好心里骂娘。显然,用这样的状态继续后面的工作,不管用谁的方法,都很难确保有好的结果。
但如果你能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上司为什么要关注过程、为什么提出新的思路。不难揣测,是因为他很在意这项工作的结果,或者说这项工作对整个 团队、整个公司都很重要。
一旦你看明白了上司的根本需求,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上司故意找茬,也不会觉得是上司对你不信任,更不会带着情绪继续工作。相反,你可能会跟上司进一步沟通,让你们彼此就更好的结果达成方案的共识。
所以,在职场沟通中,要学会了解别人的需求,因为只有你看清了别人的需求,才能避免因相互不理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才能更好的达成共识、形成合作、确保结果。
当遇到危险时,人本能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要么打,要么逃。沟通也是同样,当沟通的氛围不能让人感到安全时,人很容易紧张和恐慌,这就会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
比如,你作为上司,找下属谈话。下属进门后,你说了三句话:“把门关上,我跟你谈个话,不要紧张”。虽然你嘴上说了“不要紧张”,但是这三句话,足以让下属直打哆嗦。谈话还没开始,你就给对方营造了极度紧张的气氛,可想而知,整个沟通的过程也不会很顺利,甚至根本没法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然而,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并不容易,因为人都习惯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而你认为的“安全”,或许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安全。就如上述的例子,你可能觉得这三句话是在为对方创建安全的沟通氛围,但其实对方却不这么认为。
所以,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要能站在沟通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用对方的思维模式进行语言的构思,这样才更能让对方接受,沟通的过程才更加愉快。
沟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知道如何开口的时候。比如,要开除下属,不知道该怎么跟对方说;发现同事做得不对,不知道该怎么告知对方。面对沟通的困境或尴尬局面,怎么表达才能确保不伤害对方,原则就是“观察、感受、行动”。
观察指的是只陈述客观事实,不做任何评价。感受指的是根据客观事实谈自己的感受。行为指的是基于前两者提出行动的建议或期望。
比如,你发现某个下属总是迟到,其他人以前不迟到的人,也开始纷纷效仿,给团队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这时候,你就可以用“观察、感受、行为”的模型去进行沟通。你可以先陈述对方迟到的客观事实,接着你可以表达出你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每次迟到都让我感到很生气”,最后你要对对方提出期望,比如“我希望你能把闹钟提前十分钟,每天早点出门,不再迟到”。
这样的沟通相比于训斥、通报、惩罚等方式更能让人接纳,并且更有利于对方做出行动的改变。
沟通是一个“说”与“听”的双向过程,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说,而对方根本没有听懂你在说什么,那么你们的沟通就是无效的。相反,如果你只是带着耳朵听,一句话都不说,那么对方说完之后,你可能把他说的话全都忘记了。所以,有效的沟通必须学会提问和倾听,以确保沟通双向进行。
比如,在上司给你交代工作时,你不仅要认真听,抓取重要信息,还要在上司说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把他的要求复述一遍加以确认。如果在上司交代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地提出,以确保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有效提问和倾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执行,而并不是沟通本身。如果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彼此出现了信息的偏差,那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行动之前通过沟通,彼此达成共识,可以确保结果正确性,降低返工的风险。
在一场完整的沟通当中,声音语言往往只占30%,剩下的70%都为肢体语言。换句话说,肢体语言比声音语言更为重要,它无时无刻不在向对方传递着信息。所以,正确地使用肢体语言很重要,否则会给对方带来误解。
比如,当一个人频繁的看表,你就知道这个动作背后的含义是他很着急,或者是他已经不想听你再说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作为沟通的主体,那么就要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尽早的结束你们的对话。否则,会让对方感到很烦躁,好事可能变坏事。
在职场沟通当中,有一类情景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那就是说服。比如,你要说服你的客户购买你的产品,你要说服你的上司同意你的方案,你要说服你的同事跟你更好地进行协作。
很多人说服他人的方式,就是软磨硬泡或强势打压,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的说服,因为这里多少都有不情愿和无奈。
让他人心甘情愿地被说服,就要学会给对方创造选择的权利。比如,你要让客户购买你的产品,就不要一个劲儿的介绍产品的功能、效果,你最好能给他制定出1-3个购买方案,让他觉得选择权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你左右。
传达信息是沟通最为基本的一个功能,但在现实职场中,你或许总能听到“你怎么连话都听不懂”这样的抱怨。其实,这并不是对方“没听懂”,而是你作为沟通主体,没把话说清楚。
所以,精准表达是提升信息传达有效性的关键,如果你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信息,那么就很难确保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是正确的。
比如,公司马上要开年会,你安排下属布置会场,对他说:“小李,你带人去布置一下会场,弄得干净点、漂亮点”。这个表达就很有问题,因为“干净、漂亮”是不够精准的表达,你和小李之间对于“干净、漂亮”的标准可能也各有不同。如果小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执行,那么很可能执行的结果就不是你想要的。
相反,如果你能准确的描述“干净、漂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那么小李就一定能按照你的标准去执行,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共情是沟通中的一项的重要能力,也是最难修炼的一项能力。所谓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问题,拥有足够的同理心。如果一个人在沟通中,缺乏共情的能力,那么即便他懂得再多的沟通技巧,也很难赢得别人的心。
举个例子,公司开全员大会,原本计划上午两位领导讲话,但由于第一位领导讲得太多,严重超时,给第二位导只留下了20分钟,但第二位领导不管那么多,依然按照自己准备的发言稿讲话,结果讲了一个小时。这时候,所有员工都躁动不安,纷纷指责第二位领导。因为第一位领导结束讲话时,临近午餐时间就20分钟了,大家饥肠辘辘,心早都已经跑到了餐厅,根本没有心思再听下去。所以,第二位领导就是典型的缺乏共情,即便职位高高在上,也很到下属员工的尊重和好评。
所以,在场沟通中,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尊重和好印象,就要学会共情。只有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他的处境和想法,你才真正能和他“打成一片”。
任何工作都需要协作,实现个人、团队、公司的共赢。然而,在协作的过程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沟通。
如果沟通不畅,那么协作就不会顺利,结果就难以得到保障。所以,沟通决定了工作的品质、工作的效率、工作的结果。
职场沟通的技巧虽然有很多,但基本的原则就那几个,如果你能把握住上述的十条原则,并且不断地进行练习,那么必定会成为职场沟通的高手。
沟通可谓是职场人必备的技能,可并非人人都能高效沟通。我刚做销售时,几乎没人看好。
因为大家印象中的销售都特别能讲,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如鱼得水;而我就连在公司内部聚会,都不算是活跃份子。
可我自己却挺有底气的,因为我隐隐觉得场面热闹不一定意味着结果好,沟通更看重的不是这些。
经过半年验证,这种本能的悟性确实帮我做出了漂亮的业绩:我经常能约到难约的客户高层;一旦我认准的客户,八成以上在我拜访过3次后就能被我的诚意所打动;甚至快要进入投标阶段的项目,我也能扭转局面、争取到合作机会。
后来不只是我自己用,我将这套方法总结教给下属后,发现他们的商机签单率也提升了。
为什么这套方法如此奏效呢?
认真琢磨后,我发现最大的原因是它暗含了高效沟通的4个底层规律:
1、目的驱动
2、价值驱动
3、倾听驱动
4、冲突驱动
高效沟通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沟通目的。
如果没有目的,你就会用本能去沟通,或争辩不休,或沉默不已,或自以为是。
我做销售时,经常听到客户抱怨说,有些销售拜访特别勤,老来串门,噼里啪啦说一通恭维的话,然后例行退场,耗费了时间不说,到最后你都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目的的沟通,自己却想当然地以为已经沟通了。
真正的沟通高手,他们知道对话的多少无助于沟通,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明确每次的对话要获得什么。
目的驱动的沟通,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 1?沟通前明确目标
沟通前,自问以下几个问题:
1、我希望通过这次沟通获得什么?或实现什么愿望?
2、对方是怎么看待这一次沟通的?他可能想获得什么?
3、我们之间共同的目标是什么?
4、如果我跟对方提出目标诉求,可能会面对哪些拒绝?
5、被拒绝时我该如何做以保持平和的状态坚持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是双向的。
沟通前,我们既要明确自身的目的,也要去思考沟通对象的目的。因为只有在满足对方的前提下,你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 2?沟通后确认目标
沟通中的共识只是口头承诺,目的要真正达成,还要靠沟通后的有效推进。
因此,沟通后,你还需要借助以下3步驱动目标的实现:
1)在沟通达成共识后,最好能够对共同的目标明确清晰的承诺。比如一定要定义清楚目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具体什么时间完成,如果涉及多人协作,还要明确清楚主要责任人。
2)在过程中增加一个确认节点,以确保对方行动能按目标预期推进。
3)关注风险。目标达成过程中一定是会存在风险的,所以你还要关注目标达成过程是否有变化,以便随时调整应对策略。
高效沟通的第二个规律,是价值驱动。
不产生价值的沟通,就不能称之为沟通,只是闲聊。
如何用价值驱动沟通呢?
▼1?优先给予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如果你想获取价值,请先给对方提供部分价值。
这种沟通方法就是借鉴的人际交往中的互惠现象。
什么是互惠呢,举个例子。
比如,你和同事中午聚餐,结账时同事抢着买了单,明天你俩再吃饭时,一定是你抢着买单。
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负债感,这种负债感会促使你尽快以相同的方式还掉人情债。
沟通时同样可以先站在帮助对方的出发点,主动分享你可以提供的价值信息,当对方感受到你给予的帮助,自然会愿意配合你表露想法和达成共识。
▼2?巧妙提问
你打过乒乓球吗?是否还记得你来我往的对打快乐?
要想让乒乓球持续打下去,就一定要以对方打得到的方式击球,而这跟两名球员的击球与回击息息有关。
沟通中要从对方那里获得价值,除了先给予外,还要像打乒乓球一样会提问,一个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个高质量的击球,对方得到这个击球后才更有可能给你回出一个高质量的回球,也就是有价值的回答。
巧妙的提问需要把握2点原则:
原则一:间接提问
提问不能太直接,不然就会陷入你问我答的紧张状态。
我们可以在提问前加一个“垫子”,比如你可以先迎合对方的观点“你这句话一下就说到点子了上”,再提你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对方获得了认可,自然就会愿意分享更多信息给你了。
原则二:灵活提问
当你不知道对方想什么时,可以借助探索类的开放性问题,让对方多说一点。
比如“你最关注的要求是什么呢?”
当你知道对方想法,却不清楚具体要求时,可以借助澄清式提问,深入了解更具体的信息。
比如“咱们希望改善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原因让你想选这个选择呢?”
当你知道对方想什么,又想融入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时,可以增加补充类问题。
比如“我过去也接触过这类事情,除了你说的这几点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有…你觉得呢?”
当你做到优先给予和巧妙提问时,基本对方就会很乐意给你提供信息了。
不过若要对方更信任你,愿意配合你实现目标,你还需要学会有效地倾听。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不愿意听你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固执,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你并没有把他们的话听进去。
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的耳朵去听听他们在讲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上喜欢倾诉的人太多,可愿意用心倾听的人实在太少,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
什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
想像一下这个场景:
你找领导汇报工作,领导反问一句,“没看到这周有什么进展呀,你们都在干什么?”
你立马觉得委屈极了,恨不得马上撂挑子走人,接下来的汇报也是草草应付了事。
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听,我们以自己的经验去进行判断,希望说服对方“我是对的”;其实更多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而不是真的看见、听见了对方。
真正有效的倾听,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倾听。把注意力聚焦在说话者的身上,努力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讲话的内容,感受他的感受。
还以向领导汇报工作为例,为什么他会这么反问你呢?
如果你是以对方为中心去倾听,就不会怪领导忽视你的努力,反而会思考“是不是领导最近比较忙,没空关注项目?我下次要更及时、更多地汇报才对。”
我以前有个销售同事,他跟客户的关系特别好,因为每次见客户前他会例行做三件事:
了解客户的工作、个人背景;他当前关心或者烦恼什么事情;他个人喜欢什么样的沟通风格以及喜欢什么环境下沟通。
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沟通方式,让他在倾听客户讲话时,总能敏锐地关注到客户的痛点和诉求,所以客户都特别愿意跟他聊天,一来二去信任感建立了,合作就变得很容易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下属已经不适合呆在公司了,辞退他是你唯一的选择,可是你很难开口,甚至害怕他反过来指责你不近人情。
你不想接别人的派活,可又害怕拒绝引发冲突。
被在意的人说话刺激了,你为了照顾对方感受不想回怼,可自己又很生气。
沟通中,我们都有回避冲突的倾向,因为害怕冲突会破坏沟通,甚至导致关系恶化。
但其实,冲突恰恰是驱动深层次沟通的有效手段。
因为冲突意味着彼此需求、想法不匹配,这种矛盾并不是由冲突导致的,而是它们原先藏在表面和谐之下。
只有爆发冲突,潜藏的矛盾才会暴露出来,你们的沟通才会更进一步,触及真正痛点。
那如何化解冲突呢?
最有效方式是先跟后带,即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因为只有你先理解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
先跟后带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表示赞同地跟
比如,说“Yes、是的、点头”,以表示我很同意,这种一般适用于刚开始聊天,或者对方强烈、持续地表达观点时。
需要注意的是:当持续跟了6-7个来回后,对方基本能够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了,这时要考虑带入你的观点,否则会让人感觉你没有主见。
第二层:提取关键地跟
对方反复提及,以及提到表情会发生变化的词语,往往就是对方关心的关键词。
只要你借助这些关键词回应,就会让对方感觉被关心、被理解了。
我以前挽留一个坚决要辞职的下属,不管我如何劝说,他只有一个观点要辞职,而且特别防备我。
然后我从他的话语中发现多次出现“迷茫”二字,于是我问他:“我特别能理解你迷茫的处境,如果辞职能更好地解决也没关系,你愿意跟我聊一下,是发生了哪些事情导致你迷茫吗?说一下你可能也会舒服些。”
结果敞开聊才发现,迷茫的原因是存在很多误会,他的心结解开了,不用我挽留,他也决定留下来继续攻克自已的难关。
第三层:表达共情地跟
这一层对换位思考能力有一定要求,因为要求你放下自己的评判,想他人所想,感受他人的感受。
做到这一步,需要你先放下对冲突事件的争论,纯粹地反馈你感受到的情绪,帮助对方释放无意识下压抑的情绪,然后再讨论事情。
当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包容了,自然就会愿意认同你的观点了。
通过总结多年的销售生涯,以及对上级、平级和下级的沟通经验,我发现高效的沟通不外乎是符合了以下4个规律:
1、目的驱动:有了目的,沟通才有了靶标
2、价值驱动:时刻注意价值的给予和获取,避免沟通变闲聊
3、倾听驱动:有效地倾听,更能获得对方的认同和信任
4、冲突驱动:直面冲突,沟通才会进入更深层次
如果你在沟通中也能做到以上4点,那我相信沟通对你来说就真的不难了,你的沟通水平至少超过90%的人。
祝你早日成为沟通高手!(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