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水鱼
暗色天竺鲷并不具备任何生物发光的能力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自然中游荡着不计其数的妖异生物。这不,令人脑洞大开的“喷火鱼”最近又闪亮登场!
它真的喷出了蓝色“火焰”
在网络上搜索“喷火鱼”三个字,确实能搜到不少关于“喷火鱼”的视频和照片。在一些幽暗的视频画面上,隐约能看见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突然,其中一条鱼儿变得全身透亮,接着便喷吐出了一团蓝光闪耀的“火焰”!网站上通常如此描述“喷火鱼”:“它们能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不断地贮存于体内……磷在氧气中自燃,就能喷出一束3米多长的火焰,射向敌人……”
慢着,“泡水”可是保存白磷的基本方法,但有哪一种磷化合物能在水中燃烧呢?鱼类身体的含水量就很高,即便它们真能收集到可以在水中燃烧的物质,难道喷火鱼不会先把自己烤得外焦里嫩吗?
尽管“有图有真相”,但我们还是不禁质疑:传说中的喷火鱼,真的存在吗?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其实只要眼神不是太差,我们不难发现,视频中的小鱼们并没有喷出熊熊烈火,只是吐出了一团云雾状的幽暗蓝光。所谓“3米多长的火焰”,只不过是少许发出蓝色荧光的液体。而这种“喷火鱼”其实名叫暗色天竺鲷,它们也并不稀罕,在大西洋的热带海域相当常见。
于是问题来了——暗色天竺鲷根本不具备任何生物发光的能力啊!而它们吐出的“秘之荧光液体”,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是这种小虫在“搞鬼”!
答案其实就藏在视频里。在小鱼肚子突然闪闪发亮之前,其实它们先是吞下了一个小黑点,随后吐出的蓝色光雾之中,也飘动着一个奇怪的小亮点。“喷火鱼”传说中的真正主角,并不是这群馋嘴的暗色天竺鲷,而是一种只有一、两毫米大小的海洋小生物——发光介形虫!
介形虫是一类纤小的海洋甲壳类动物,长相和大小都有点像淡水中的鱼虫。不少种类的介形虫在体内演化出了精妙的腺体,可以产生含有荧光素的液体,以及另一种含有荧光素酶的液体。只要混合两种液体,发光介形虫就能瞬间发出美丽的蓝色冷光。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水兵曾经大量收集发光介形虫,用作夜间察看海图时的天然光源。
对于介形虫们来说,发光能力首先是一种性命攸关的防御绝技。一旦在暗夜中察觉到了偷袭的天敌,介形虫们就会突然发出明亮的荧光,试图在对方眼花缭乱的时候乘机逃脱。
如果不幸被敌人吞下肚,介形虫就会立刻开启互相伤害模式。它们会喷出大量荧光液体,把对方的身体照得像个透亮的蓝色小灯笼。为了不成为更强大捕食者的显眼目标,暗色天竺鲷只得立即把介形虫吐出来,这就是我们在那些“喷火鱼”视频中看到的有趣一幕。
介形虫们不仅用“生物发光”模式来保命,还用绝妙的闪光舞蹈充当自己的“求爱大招”。在适合谈情说爱的美好夜晚里,这些毫米级的小虫子会在幽暗的海水中不停游动,同时有节奏地闪烁着蓝色的微光,尽情向家族中的异性展现自己的魅力。它们的这种“求爱之舞”有时长达45分钟以上,其间会不断变换闪光的频率和游动的方向,场面相当酷炫。每当数以亿计的发光介形虫一起翩翩起舞之时,漆黑的海水中便会出现了无数蓝色光点,浩瀚的大海也会随之变得像银河一般璀璨梦幻。(来源:蝌蚪五线谱)
相关链接:千奇百怪的“喷射”
●枪虾——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浅水区域的虾,有时能看到它们高速地喷射出一道水流,将猎物击晕。其实那是一种音爆产生的气流,是枪虾的巨螯在迅速合上时,形成了一个极小的低压气泡在水中爆破的结果。据说这种气泡从产生到破裂只有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爆破时的温度也会极高。
●非洲气步甲——这种甲虫之所以能“喷火”,主要是因为体内有两个“燃料仓”,分别储存着在体内自然合成的气体,这两种气体一旦汇合,再加上甲虫身体分泌的水和酶,就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过程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并大量产生一种含有剧毒的气体,然后甲虫就会利用这种膨胀产生的压力将滚烫的混合气体通过身体尾部的一个喷口喷射出去。整个过程只在几分之一秒内就能完成。
●喷水鱼——一条身长只有0.22米左右的喷水鱼却可以喷出1.5米高的水柱,简直就像一门“高射炮”。它的发射器主要是与众不同的舌头和嘴,它的嘴沿上生有一道很细的槽,再配上能弹射的舌尖,就形成一种“水枪管”的机制,只要把吸进的水从“枪管”中逼射出来,就能化成一束湍急的水柱,直达射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