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乐山大佛资料

时间:2024-01-24 08:01:09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建而成,又名凌云大佛。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江畔。

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乐山的主体大佛

乐山主体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两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它比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高的大佛还高出3倍。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左右)。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景象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去世后,由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大佛历时90年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0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神秘的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现的神秘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重要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的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灰粉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内也有排水沟,正胸向左侧亦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藏脏洞

在大佛的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大佛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木阁。宋代重建木阁,称为“天宁阁”,后遭毁。

险峻曲折的九曲栈道

九曲栈道在佛像右侧的石壁上,有一条险峻的栈道,共173级台阶,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行于栈道之上,身临危岩深渊,令人头晕目眩,自然联想到李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诗句。这便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便是被明代袁子让称作“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的近河亭。栈道岩壁上尚存有两龛唐代造像,是大佛两侧原有的千百龛造像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其余则因风雨侵蚀而残缺不全了。栈道第一折处的经变雕刻精细,形象生动,人物形象丰腴慈祥,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石刻和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巨型睡佛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主体大佛外围、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连襟而成,南北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头南足北仰卧在三江之滨。巨型睡佛姿态惟妙惟肖,乌尤山为“佛头”,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富有神采;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东岩南坡则为其“脚”。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处,似乎正好应验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间“圣人出于腋下”之说,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