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作品 | 连笔字知识 | 加入收藏 连笔字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连笔字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连笔字转换器

当前位置:连笔字网 > 知识库 >

老龙头简介

时间:2024-01-24 07:02:22 编辑:连笔君 来源:连笔字网

老龙头长城

古有长城波浪间,

明清固守斗敌顽。

虽经战火又昂首,

一任腾飞在海天。

澄海楼

临海听涛气势优,

心胸开阔度春秋。

风平浪静眼前过,

巨浪逐推天际流。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2019年7月27日,本想从葫芦岛返程,突发奇想,怀揣去山海天下第一关城楼上一游的梦想,自驾导航,却意外来到老龙头景区,我们临时决定在此一游。

不来不知道,一观真奇妙,这里的历史与风光美不胜收,绝对值得一游。

当时,我们对老龙头景区几乎一无所知,只是从头到尾用我们的脚步丈量,用自己的双眼发现。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后来经查阅资料才得知,老龙头景区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地势高峻,有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老龙头景区由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七部分组成。

其实,游览时这些景观已经一一在眼前展现。

一进景区一座彩色小亭子映入眼帘,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亭子,近前方知原来里边有一眼龙井。

旁边有石碑介绍:“龙井者,因老龙头所置,又多曾供奉皇家龙脉,故称。此井建于明代,明清以来供养驻军少则两百,多则两千,卫国护民,驱倭抗虏,其功不可没也;且封疆大吏,文臣武将,骚人墨客,望门豪族,多有往来,皆饮此井。其德不可轻也。更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帝王,盛京谒祖,往返必驻于此,观海揽胜,擎盏豪吟,亦饮此井,其誉不可估也。”我心中暗暗感慨,小小的一眼井,竟然如此享受盛誉,值得刮目相看。

这里有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上面刻有秦皇岛火炬手的名单。

一座“观海揽胜”的石碑,突出了旅游观光的主题,立在那里特别显眼。

(此片为高殿林拍摄)

突然令人眼前一亮,一座“宁海城”展现在眼前,雄伟而壮观。

过了宁海城大门,便来到了老龙头武营驻兵区。首先见到的是粥坊。

粥房系老龙头武营驻兵做饭、吃饭之处,屋内有古老的蓑衣展览。

还展出了“龙武营粥坊军士进餐腰牌”。

这口体量巨大的灶饭大锅,可一次性做900人的伙食,实属罕见。

旁边是一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内供武圣人关羽。古时在重要军营中多建有关帝庙,龙武营作为明代重要海防军营,在此建关帝庙供奉关公圣象既是民俗民风的展示,更是守卫兵士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广场上一口不同寻常的水井,原来,明代末期,朝廷加强山海关军事重镇的防卫力量,派兵部尚书孙承宗督师蓟辽,保定军务,驻山海关,在老龙头训练水师三个营,兵员达千人之多,此井系当年官兵生活用水源。

广场上还有手持兵器的士兵石像,再现了古时练兵习武的景观。

这里还设有粮仓。

还有一排大磨盘。

还有马厩,一匹石马和车辆,形如当年。

这处大门边设有士兵石像的建筑是牢房,主要用作囚禁龙武营士兵中违犯军纪和不法行为者。

这是刑具木夹。

另一处月亮门内是夫人房,也称守备署。

这是夫人寝室。

这处门楣上标有"深春闺秀"的建筑,大概是闺房。

这是女人乘坐的轿子等家用器具。

这间月亮门内应该是闺房。

附近还有后宅,位于守备衙署后院儿,后宅是守备家属、家眷居住的房间。设有花厅。

书房。

整个四合院由长廊相接,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另一个四合院是议事厅。议事厅是守备研究军情、决定军务的地方,正中坐的为宁海城守备大人,两侧是其统领的文武官员。

侧面则是供官员休闲的花园,有水池,城墙上还设有角楼。

守备署最为壮观,大门有卫兵石像守卫,石狮分列两边,两侧墙上分别书有“卫国千城”,“壁垒森严”八个大字。充分彰显了其权势与威严。

守备署内见一处垂花仪门。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然后是一处四合院,正房为正堂。

正堂是守备部署军事、调兵遣将的地方。守备之名始于明代,中后期有中军守备、掌印为守备等,正五品武官,辖官兵1000余人,清代仍沿用明代兵制,续设。

一侧厢房为海防。

另一侧厢房为海运。

守备署外为一个大广场,广场一侧这匹可爱的小白马正在表演。

附近有一处威严壮观的将台。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还有一处八卦阵。此处八卦阵相传为戚继光坐镇蓟镇长城时所建,后毁,1987年复建。

我们感到很新鲜,欣然在八卦阵中走了一圈。

再次前行,见到老龙头大屏幕播放着爱我中华的短片。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从一处景区简介牌上,我们了解到老龙头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唯一入海处,始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由大将军徐达修建,后经数位重臣名将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长城被毁,1987年予以复建。由澄海楼、天开海岳碑,入海石城,靖卤台及滨海长城组成。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唯一一座临海楼阁。

沿一段坡路拾级而上,两边鲜花盛开,最高处便是“澄海楼”台。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建筑为两层的澄海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特别壮观。澄海楼上“雄襟万里”四个大字为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澄海楼”匾额则是清乾隆皇帝所书。

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是观海胜地。其东西墙壁镶有明清文人咏澄海楼诗作,楼内陈列着老龙头出土文物和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题诗。自清朝开国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多次到过老龙头,其中乾隆皇帝4次来此登楼观海,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

澄海楼边最醒目处立有修复老龙头碑记。

沿城墙边立有很多明清时期的名人诗人诗词石碑。清代陈廷敬有《古渝关诗》云:

百草荒云出乳山,

渝水东下古渝关。

沙场多少征夫恨,

行到长城惨客颜。

清代诗人陈天植的《山海关》诗云:

雄关划内外,

地险扼长安。

大海波光澜,

遥峰杀气寒。

疆场百战后,

烟火几家残。

塞草连天碧,

行人不忍看。

最为亮眼的是一处流光溢彩的亭子,亭内立着刻有“淑碑”二字的石碑一通,字体酋劲浑厚,儒雅俊美,乃乾隆皇帝亲笔。碑后是书于乾隆十九年的诗句。

北面露天立有一通2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勺之多”。关于这通石碑有两种说法,其一,传说是乾隆皇帝御笔;其二,传说是明天启五年山石道刘永基题。意为恭维封建帝王天下万物,莫非王土,即便是大海的水也只能如一勺那么多。

澄海楼基座的墙壁上有乾隆御制的卧碑。清乾隆八年(1734年)冬十月,高宗东谒祖陵回程至山海关,登澄海楼,与侍从大臣联句赋诗,置于楼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焚烧澄海楼,卧碑遭到损坏,碑面被刻上外文,1987年出土,1992年复制。这座卧碑现今字迹虽有些模糊,但部分还清晰可见。

还有一处道光御制卧碑。

从澄海楼下台阶可见部分老龙头长城遗址,比如这夯土炮台就是当年老龙头长城的遗址。道光二十年(1840年),海防吃紧,开州协副将向荣奉调镇守南海口,为加强沿海防卫,用三合土夯筑炮台,1987年修复老龙头长城时,保留此遗址。

站在长城平台上远眺,整个海滨景色尽收眼底,虽正值盛夏,烈日炎炎,但游客众多,海边都是五颜六色的游人身影。

另一侧则是碧波荡漾,海天一色。

顺阶而下,见到一个遗址洞,遗址洞内保存并展示了明代古长城墙体内外结构,距今已600多年,由沙土石灰用糯米汤浇筑而成,坚固如石,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

眼前高大的楼台,便是著名的靖卤台。靖卤台全称靖卤一号敌台,屹立海水中。明代嘉靖四十四年,主事孙应元建,隆庆四年戚继光改名靖卤台,实为万里长城敌台之始。1987年修复后,从台基、敌楼到战铺总高17米。

靖卤台内有许多窗口可以眺望外边的景观。

过了靖卤台才进入“入海石城”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修建。1987年修复的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九层巨石砌墙,墙的四、五、六层,仍然用原来遗址的巨石垒砌,可展现石城的原貌。

这里有当年建造入海石城的巨石展示。

石城平台中间立有一块金字“老龙头”字样的石碑。每个人都想在这处有纪念意义的石碑前拍照留念,所以游客在这里排成了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待。

(此片为高殿林拍摄)

这块石碑后面有二龙戏珠石刻图案并有文字说明:入海石城长七丈,宽两丈六尺,高三丈有余,建于明代万历七年,蓟镇总兵戚继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1987年7月1日,经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政府重新修复。

据说,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所主持修建老龙头时,为防止清军入关,维护疆土和政权,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解决潮起潮落,有效施工,建设者将无数口铁锅扣在海底,才有效争取到施工机会。

这里依山傍海,地势险峻,是长城唯一集海陆于一体的防御体系。有了这道防御体系,敌人只能选择从海上作为进攻路线,可以有效御敌,老龙头可谓一道战略防线。

入海石城伸向海中间,碧蓝的大海就在眼前。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自澄海楼南下三层城台有一独立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开海岳”碑,据传为唐代遗碑,这四个字道出了“放眼天际,苍茫一碧,天造地设”的绝妙景观之神韵。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据说此碑英国人用几匹马拉倒,张学良派人重新树起,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尊严。

顺石城台阶而下来到海边,在海边再看这斑驳的墙壁,应该是历史的遗迹,当年的残垣。

在海边有被栏杆围起的“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石”,正对着老龙头石城的景观。

还有一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是邓小平1984年9月题字的石碑立于山边。

大海边游客众多,有的在洗浴,有的在玩耍,有的在码头上等待乘船。

一片平安和谐的场面,想当年这里曾是战火纷飞,如今人们享受着和平的环境,让人深深感到,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和平强盛的展现。

走在海边镶嵌着福字的石子路上,心里充满了吉祥与甘甜,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通往幸福的路上阔步前行,由衷的感谢祖国把幸福送到我们的心坎。

路边还有一处高大的将台,上边还有将士石像,栩栩如生,再现了点将的场面。

远远观望,伸到海里的一组建筑是海神庙。海神庙始建于明初,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时毁于战火,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山海关区政府重建,置于海中,三面环水,八面来风,并一反常规的坐南朝北,让人不禁产生联想万千。海神庙伸入海中124米,有牌楼、三孔桥、山门、钟楼、鼓楼、海神殿、天后宫、观海亭等景点。

来到海神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彩色三进的大牌坊,外侧上书“安澜”,内侧则书“伏波”。可见有祈望风平浪静、保佑平安之寓意。一座石质拱桥使牌坊与海神庙相连。

进入海神庙一个广场中,只见一座神龟驮着石碑,石碑文字模糊,但御制祭文几个字却依稀可见,大意是修建海神庙是为定国安邦之需。

庙内西侧各设置钟鼓楼一处。

房屋墙上镶嵌有历代帝王和名人的诗句。在此见到了一首隋炀帝的《望海诗》。

最为壮观的是伸到海里的一处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观海”亭。

在此处观看老龙头全景特别形象壮观。

伸入海中的观海亭难得一见,怎能不留下一张难得的照片。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在这里与大海亲密无间。

坐在观海亭里,如同深入大海中间。

(此片为李秀琴拍摄)

这处建筑名为“珠宫涌现”,是海神庙的一座主要建筑,也坐落在大海上面。

出了海神庙,才得知,这是龙园景区,龙园景区占地面积600余亩,以蓝天、碧海、金沙为依托,集科普教育,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互动游乐,美食风情、文艺演出为一体。

有海权展示区,龙园休闲区,营盘遗址区,欧式海岸区,异域风情区等五大区域组成。

在一处小吃店门口这一条戏浪、抚鱼的红发裸身美人鱼特别惹人喜爱。

在“水吧”门前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正在讲述一段童话故事。

海滩边椰树林立,草伞成排,沙滩广阔,大海蓝蓝,真是有点儿像海南。

离开海滩便进入一个公园,首先见到海岸极限卡丁车的游乐园。

然后便是儿童水上游乐场的五彩斑斓。

公园里彩色轮胎成排,彩旗飘飘,秋千座椅随处可见,游客好不休闲。

这一片红顶白墙的房子是山海关八国联军军营遗址,见此,更加激发我们不忘国耻、爱我中华的心愿。

有人物雕塑两层高的圆形喷泉是一处靓丽的景观。

这里还有军事射击射箭体验馆。

进入这座大门里边又是一道景观。

中间是由汉白玉栏杆拦起的一根高高的龙柱,一条神龙盘旋而上,昂首向天,这应该寓意中国龙的威严。

一处九龙壁五彩斑斓,过去只在京城所见,在此再见倍感新鲜。

四边的建筑,有月亮门、波浪形院墙、高高的城楼,还有小巧玲珑的小房间,风光犹如江南。

还有珍品堂,不过没有开放,也不知道里面展出的是什么物件。

偶回首,才发现这里原来是叫龙园。

景区的出口,龙墙、彩壁、金瓦,大门金壁辉煌,令人震撼。

出了大门,便是龙园美食一条街,古香古色、饮食俱全。

突然一座非常宏大壮观的建筑展现在眼前,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景点“行宫”,现在也叫做“中国县城美术馆”。顾名思义,应该是帝王居住场所。外边有三层汉白玉栏杆和威严的石狮,彰显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只可惜时间有限,我们没有进去游览。

这里不愧是一座有历史的城镇,处处都是仿古建筑。

行走其间,如同穿越历史几百年。

一个历史厚重的景点总能让人感慨万千,尤其这里又是古时的战略要塞,经历过战火,抵御过倭寇,保卫过家园。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有太多的战事流传。珍视和平、爱我祖国、爱我家园,这是3个多小时游览中内心的感言。

Copyright:2022-2023 连笔字转换器 www.liulis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