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一场精彩的戏——张飞在长板桥以“三吼”喝退曹操大军。看似虎将神威,惊天动地,其实这三吼也有极大的风险,能够成功出于主客观多种原因,更像是命运的注定。
————其一,张飞的计策。张飞善用小聪明,初至长板桥时察觉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心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然后独自横矛立马于桥上,给敌人造成虚虚实实难辨真假的疑虑。此计并非对魏国所有将领都奏效,像胆烈如惇渊兄弟、憨直如许褚,若作为大军统帅,由他们抉择进退,肯定不顾一切与张飞硬拼。但遇到曹操、司马懿此等慎重又多疑之人,就会反复考虑博弈的后果,或为名声,或为大局,决不会让三军将士随意冒险。————其二,用计的时机。此计除了地利优点,还有天时之助。不久前,诸葛孔明在博望坡、新野连用疑兵打败了大将夏侯惇、曹仁,给曹操造成一种错误,认为刘备有了孔明之后,临军对阵都会采用同样的方法作战,所以当“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长坂桥”时,刻板效应生效,诸人认为又是诸葛孔明之计,故而不敢轻易近前。对峙之时,曹军甚至不在乎桥那头的人是张飞还是糜芳,他们畏惧的是诸葛亮的智谋。————其三,曹操的猜测。罗贯中写这一段时,列出了魏国的几乎所有名将:夏侯惇、夏侯渊、许褚、乐进应归为猛烈粗莽一类;曹仁、张辽、张郃、李典则是精细多谋一类。两类将领对此局面有不同的应敌之策,意见相左,无法决断,故派人飞马告知丞相,让大统帅前来决策。曹操接到汇报之时,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心理负担:这么多名将在场竟然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肯定十分棘手,所以急忙策马赶至。这使张飞原本草率的疑兵之计又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其四,吼叫的气势。曹操未至之前,张飞冷静沉默,以一种平静的态势造成魏军心理上的压抑恐慌,让人感觉桥的那头不可捉摸。当这种心理施压产生效果后,曹操也已赶至,张飞开始下一步计划,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曹军闻之,尽皆栗然。张飞本就嗓门大,愤怒时怒目圆睁,凶神恶煞,这一吼非同常人,极具威慑,此地又处于空旷的山林水岸,喊声到处,回音不绝,罗贯中诗曰:一声好似轰雷震。————其五,曹军的疲惫。虽然张飞堪称神吼,但人类的吼叫声不可能震断木桥、山崩地裂,曹军的恐慌还有着自身疲惫的客观因素。曹军南下荆州长途奔袭,在新野城又中了埋伏,再加上大量百姓随刘备渡江,形成刘军后盾,曹军追击的路上其实是在和荆州的老弱妇孺纠缠,这比兵锋相对更加棘手:要知道,无论哪个阵营,士兵都有父母妻儿,他们并不想杀害无辜百姓。此处的“疲惫”包含身心多方面因素。张飞这一吼有种庭审法官的正义与神圣,使这些“受审者”无不感到巨大的压力。————其六,关羽的铺垫。关羽斩颜良后,曹操惊叹其勇,然而关公却自谦道:“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其实曹操见过张飞几次,虎牢关大战吕布时,曹操密切关注关羽动向,不会见不到张飞的勇猛,可能曹操的注意力全在关羽身上,张飞未曾受其重视。但曹操对关羽的崇拜之情,使其深记关羽所说的每一句话,故而曹操回顾左右:“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并令众人将“张飞”二字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我每读此段都大有英式幽默之感,为了铭记张飞之勇,居然让“左右”将张飞之名写于衣袍襟底(很像手机备忘录),真是可笑又可爱的行为。这里的“左右”可以理解为曹操的亲信,记下来给曹操自己备忘的,也可以理解为张辽、徐晃等将,写下来让诸将深深牢记的(从长板桥之上曹操“回顾左右”来看,曹操当时应该是和将领们说的)。但不管怎样,关羽无心插柳的一句话,却让“长坂桥之吼”有了跨越时空的震撼力。曹操在张飞的怒吼下想起了关羽之言和衣襟之字,赫然两个“张飞”大字具有梦魇般的心理威慑,让曹操及诸将把这个“符号记忆”无限放大。史书本无关羽夸赞张飞之说,罗贯中在白马之战百忙之中写此闲笔,初读让人不解,看至长板桥才知此为艺术家精心埋下的巧妙伏线。————其七,三吼的技巧。张飞在长坂坡惜字如金,并不似平时心直口快、啰里啰嗦,先来一段沉闷的开场,给敌军带来心理疑虑与恐慌,接着曹操到来,张飞只吼了三次,每一次都有细微之别,细细品来极具技巧。第一次是张飞“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之后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这一次声如巨雷,气势最猛,目的是让曹操产生幻觉,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正如诸将所说,此乃诸葛故布疑阵也。”因为疑兵之计并非天衣无缝,张飞害怕曹操用心观察发现破绽,于是先声夺人,把曹操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猛”上,而忘却“智”的缺陷。第二次是曹操回顾左右之后,张飞在曹操“言未已”时再次大喝,其实他也听不到这回顾之语,只是见曹操